1、微服务
微服务作为一种云原生(Cloud Native)应用架构,近年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微服务应用专注某个具体业务,可以独立开发测试、部署维护,直接的好处是更加高效、便于管理。微服务架构最早是由Martin Fowler在2014提出的,而微服务的广泛应用开始于NetFlix的一系列丰富的开源微服务应用框架。
微服务架构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大型应用系统,拆分成独立的组件,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微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架构保持去中心化。微服务架构的优点主要包括:高解耦可扩展性强,提升业务敏捷性,不受限于任何技术栈。
2、微服务框架
微服务的分布式架构固有的复杂性,且应用系统被拆分成为更小的组件,组件之间通过REST或者RPC进行服务调用,带来了管理和运营层面的挑战,微服务框架大大降低开发的难度,同时能够起到服务治理能力,如服务注册、服务发现、服务熔断、服务降级等。
众所周知微服务框架的代表Spring Cloud占据了微服务的主流市场,其实最早在国内阿里巴巴2010年就开源了分布式服务治理框架Dubbo,除此之外微服务开源框架还有微博Motan、华为ServiceComb、腾讯Tars都是后起之秀。微服务框架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区别在于用户代码是否对框架有依赖。Service Mesh(服务网格)作为非侵入式框架,势必将微服务进行到底,用户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入微服务框架,应用服务代码更加纯粹地去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
3、微服务平台
作为本次标准的落点,微服务平台是提供微服务开发、治理的应用管理平台,本标准除了对微服务框架进行要求之外,平台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撑能力,如监控告警、资源管理、配置中心、日志中心等,相比微服务框架,微服务平台需要具备更高的产品成熟度。
目前微服务平台的厂商主要有云服务商及容器解决方案商,面向企业的一站式PaaS平台服务,提供应用云上托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简化部署、监控、运维和治理等应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快速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分布式应用。
4、标准内容概述
标准将从四个方面对微服务平台能力提出具体规范和要求:一是IT基础设施层,提供微服务所依赖的基础资源调度能力,二是公共基础服务,提供平台相关的通用基础服务。三是微服务框架,涉及微服务开发、服务治理能力;四是微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微服务监控、发布管理、服务降级等能力。
2018可信云大会议程
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2018可信云大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