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以“科技,洞见未来”为主题的青云QingCloud Insight 2016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召开,在28日上午的全体大会上青云QingCloud CEO黄允松对青云QingCloud过去三年进行了回顾以及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文章1

青云QingCloud CEO黄允松

以下是演讲实录:

黄允松: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个拥挤的早晨来到这里,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6点半起床,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二环内,非常不容易。从全天的议程设置上来看,我们意图在传递一种洞察,这种洞察来源于我们在过去超过10年的技术开发,和过去3年在商业上的探索,包括很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想先分享一下我们在商业层面的观察以及所得、所思。云计算这场运动至今超过10年,这种变化因何而起,方向在哪里。我经常跟合作伙伴、客户谈方案时谈到,互联网(这里指最早的起源于美国,尤其是雅虎公司的互联网)这场运动改变了很多东西,但如果你站在今天的时间点往回看,你会发现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互联网改变的东西非常少,并且它占的份额在人类社会组成中(如果用金钱来衡量),占全球GDP份额并不是特别高。我们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

一,在狭义的互联网之下,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信息类服务,雅虎最早做导航;我国第一批比较著名的互联网企业的媒体属性很强,比如新浪、网易、搜狐;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新闻单位,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他们比较早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这是狭义互联网的第一个领域——信息服务类。

二,狭义互联网的第二个领域就是我们所谓的去介化,最有名的代表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也是经典的去中介化,它能够扩大渠道销售的过程,覆盖更多的人,并以更好的工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第三个狭义互联网专注的领域,我把它称之为娱乐/休闲,包括游戏和社交两大块。

对于广泛没有涉足到互联网浪潮的企业,我们如何解决问题。我们经常提到“互联网+”战略,虽然大家可能听得耳朵起茧,但这个词起的非常好。因为加号后面没有东西,是一个空白。“互联网+”这个词汇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因为互联网这个工具行业/服务行业正在快速从狭义走向广义互联网时代。因此诞生了很多词汇,比如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等。相信大家看出它的大趋势,几乎是每个人、每个商业团体或者非商业团体,所有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人都会涉及到,无论你是制造业、农业、金融服务业,无论你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无人例外。

从狭义互联网走向广义互联网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先行者和跟进者。在最近三年的商业实践中,我和我的团队观察到,有一些行业走得比较快,比如传统的泛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等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他们本身高度依赖电子手段和数据驱动。以银行为例,它在风险控制方面是一个重头戏,风险控制是数据的生意,因为数据可以被收集并交叉分析,所以我们能够得到相应的、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还有更多的部门在这场金融服务的范畴内。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因素大幅下降。保险更是如此,保险是数学的计算过程,因为我们要算概率。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岗位叫精算师,他们会对数据进行非常良好的管理、运用、数学模型建设、分析、得到报告。现在飞机出行有一个著名的保险品种叫“航班延误险”,这是典型的、几乎100%靠数字算出来的。

在行业覆盖上,传统的零售行业、商品流通行业正在走向电子化、数字化。相信各位习惯网上购物,而网上购物所带来的好处和弊端在今天同样显著。比如我们在北京生活,为什么我们要把一件商品从遥远的地方调度到北京?谁可以调度它?肯定是靠计算机程序来调度。无论是百货商店还是连锁商业地产开发商,比如万达集团;那些在我们社区中、每个人家旁边的生活超市,像BHG、京客隆,大家非常熟悉。他们如何让自己的商品跟社区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走得更近,并提供更好的、精确的商品零售流通服务。对此我们的看法在于数字化和电子化,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商品流通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如此可以得到更高的效率。

我经常说看不明白中国to B市场的时候,很简单,可以看看美国,它跟我们之间隔了两、三年时间。美国有一家超市集团(沃尔玛),它在数字化方面作出的努力,使得它成为美国连锁超市行业的霸主。比如标签化,就是它最早大规模采纳,使得管理效率、流通效率、相应的客户体验得到巨大的提升。今天我们要更进一步的从货架走到超市大门之外,走到我们的手机端、手表端、电脑屏幕端。这是我所观察到的第一个趋势,就是行业覆盖面几乎无止境的扩张开。

从前面的广告片可以看出,我们采访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客户。他们的行业,比如农业行业,不管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都在广泛采纳相应的技术,驱动产业的升级换代。这是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称之为结构化改革,我们要在供给侧进行对产品、流程以及相应服务的变更,使之更加符合我们的社会需求和生产实践需求。

从商业层面来看,先行者皆从中受益。在狭义互联网时代,我可能比在座各位年纪大一些,2000年大学毕业,那时候互联网是很幼稚的,但是在那时候依然有很多敢于尝新的行业客户敢于开拓。在我那个年代,最有名的公司不是现在的BAT,而是新浪、网易、搜狐,那时候他们的门户时代和短信CP时代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后来他们迅速进入游戏驱动时代,这都是时代趋势使然。因此,先行者一定受到巨大的收益。今天下午的6个分论坛可以看到,我们的合作伙伴、客户们带来海量的成功经验分享(我们肯定不会分享失败的经验)。

谈谈技术层面的变化。我们在传统的IT管理范畴上有个三段论,包括开发、测试和运行维护。我上一个东家(IBM)在软件行业全球排名第二,第一名是微软,第二名是我的前东家。在软件行业,我们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以至于为了管理复杂的流程,大学中专门有个专业叫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为了定义它,甚至有一个标准叫CMMI(软件成熟度模型);还有非常复杂的评级规范。当中很有意思的是开发部门/团队、测试部门和运行管理部门是分裂的,分裂到什么程度,我不知你,你不知我,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IT,无论硬件和软件,必然会出现问题,而且概率非常高。一旦出现问题时,解决过程极其冗长。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看到数据中心需要有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相关员工7*24小时轮班,否则无法解决问题。我们从技术框架角度需要趋同,这件事很关键,我们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大概在2004-2006年间,我们开始在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层面做了很多努力,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运行管理的问题。我们曾经做过很多事情,比如硬件自动化、虚拟化及其管理、容器化及其管理框架、单核化及其管理框架,我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我们发现这只解决了一个流程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慢慢发现开发测试和运行,三个逻辑在不断走向融合。大概5、6年前在美国产生一个新的单词:DevOps,这是Development(开发)+Operation的过程。你没有看到Testing,只是因为它不好合并,实际上Testing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包含。

在框架趋同化的过程中,在2015年,我们推出AppCenter 1.0的的概念和框架,迅速取得了认可。我们从最早的设计思路走向今天AppCenter 2.0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为了吻合框架化趋同的趋势。稍候我们CTO的分享中,大家可以感知我们在此方面作出的努力,实际上不是我们在考虑框架层的变化,而是市场确实已经完全不一样。

对于人才的需求,大概四年前从美国西海岸开始流行一个单词Full Stack Engineer(全栈工程师),这不是一个虚词。全栈工程师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需求,但它跟人力资源的建设相违背,因为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知道,简直跟金庸笔下的黄小四一样,那不太可能。为什么我们需要云计算,因为只有通过云手段才能将所有不同技术和框架捏合在One System(同一个系统)中,这是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高度的自动化管理之后,这时候Full Stack Engineer(全栈工程师)成为一种可以被管理实现,并且能够落地的、可以广泛被人力资源部招募的状态,可以解决各行各业的问题。因此框架趋同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商业运行,甚至从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上,都是重要的事情。

框架趋同是个矛盾体,因为商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没人可以搞定它或者很少人搞定它。从底层角度解决复杂度,使之满足商业和生产环境对IT的要求,这是一个趋同背后的主要原因。

企业级的应用程序慢慢走向标准化。我用to C消费者给大家举个例子,就能了解了。很久以前,当每个人还在使用Windows的时候,毕竟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大家还记得怎么安装应用程序的吗?一个应用程序一个样,安装、配置、管理过程,每个人都不同,以至于出现非常大的领域是Installer(安装器),很多这样的公司专门做安装向导,帮助开发者做软件产品发布后的安装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意,与此同时,难道大家没有发现这又是一个悖论吗?

什么时候这个事情被解决的比较好呢?早年间,其实不是微软公司在努力,而是开源的Linux社区在努力,一个是Debian社区做的deb;另一个是rpm,主要来自于红帽Linux社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大量与Linux有关的软件产品进行统一封装,应用程序及其安装配置和管理变得标准化,于是给了我们很多选择,后面出现一个行业专门做Software Repository(软件仓库)。同样的事情后来被微软和苹果公司学习到,所以苹果公司后来推出的东西叫AppStore。你用Mac笔记本电脑,一般都会选择AppStore安装,当然也可以手动安装,但你还是愿意选择它。这在手机的表现最充分,比如iOS的AppStore、Android的MarketPlace,使得应用程序的安装管理配置变得极其方便。

为什么企业级应用程序不能这样?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框架,消费者的IT市场上,我们有Windows for desktop、iOS/Android for mobile,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标准化,无论是安装、配置管理还是后期维护。为什么企业级不可以?因为消费者IT是一台电脑或一台手机,不可能一个人身上挂100台手机,做分布式手机打电话,这不太可能。我们企业级的机房肯定不是一台服务器,而是无数台服务器,每个服务器上都有Linux,或者Windows,或者BSD等,这时候你会发现管理变成一个巨大的复杂难题。

什么是Cloud IaaS,它是一个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无论你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或者偏远的山区,哪里有数据中心,只要有网络可以到达,并且有完整的资源调度的管理层,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最终目标。企业级IT应用程序的高度标准化和高度可管理性将变得极其重要。这就是我本人和我的团队在商业实践中观察到的趋势。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做了哪些方面的重点努力,当然我们做的事情远多于这几项,我只讲重要的。

第一,我们对于速度的要求变得更高,实际上就是Performance。从2013年7月12日正式推出青云的公有云,我们在这个行业立足,从技术层面说,2013年靠两个东西,一是Performance,高到觉得是假的,一测又是真的;二是网络层面管理。2013年SDN概念非常热,3月26日我们推出第一个SDN in Cloud,5分钱人民币就能使用,相信这两个特点深入人心。

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快,因为应用程序已经不同了。我举两个非常小的例子,一是数据库入云。在刚开始或者我还在前东家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大量在云端呈现的数据库基本以小微型数据库为主,最经典的MySQL社区的开源版本,或者嵌入型数据库,它非常适合于在云端进行呈现和使用,因为它小巧,容易被管理。我们说它小巧的同时,潜台词就是它承担的Workload没那么大。传统大型重载压力的数据库一般由几大厂之间垄断的,比如DB2、Oracle,也有人喜欢SQL Server,还有一些更老派的Informix、Sybase,都是曾经在这个领域中耕耘的。

随着行业的扩张可以看到大量传统高压数据库要入云端,过程中有两个方案,一是混合型IP接入的方案,与此同时还是有大量方案供应商和客户想要有完全云化的解决方案,这时候我们需要更高的IOPS、I/O输出、更低的延迟。没有最优最快,只有更优和更快。市场上对于技术的需求和渴望,是来自于商业的压力,这是我举的第二个例子。

第二,到底IT在如何承载业务的运行。大型公司都有一个工作职位叫CIO,这个职位在很多年前的重要性跟今天相比差很远。CIO很多年前主要从事的工作以管理IT为第一原则,并制定相应的IT战略,实际上他没有承担更多跟这家公司商业有关的活动。但是今天CIO所承担的责任非常深入的嵌入到公司的商业战略过程中,因为IT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和工具,甚至成为唯一的渠道和工具。我不敢说CIO比CEO重要,但至少他的重要性离CEO不远了。这意味着我们的最终消费人群对企业IT应用程序的表现具有极高的期待,这个层面压力会倍增。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产品角度、特性角度需要有AutoScaling(自动水平伸缩),或者有更好的错误冗余和灾后重建;也是为什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需求存在。

再比如底层实现细节的管理。相信熟悉青云的人应该知道,我们是从全虚拟化出身,进一步延展到硬件自动化、容器化、单核化,在底层技术上四维一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架构?因为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对于底层IT的实现是高度不同,且几乎不可调和的。以Windows应用程序为例,它需要走以虚拟化为主的方案,未来可能会走其他的路径,但至少以微软目前的产品策略,它的生产环境还在这条路上。以IBM的Power芯片为例,它在硬件自动化层面以及基于硬件的虚拟化层面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某一些特定类型上,人们需要依赖于相应的技术路径,并保持不变。为什么容器化会风起云涌,是因为无状态化的东西正在迅速崛起。用传统IT可以解决无状态化吗?在技术上100%没问题,但从商业角度,这不是合理的选择,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容器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广泛的介入Unikernel单核化?因为有很多应用类型只有一个任务,比如青云最后端有P2P Robot Systems(点对点机器人)需要协调和管理社区,因为中央选举委员会的每个节点只有一个责任——投票,而且是无状态、不记名的。为什么我们要广泛引入Unikernel?因为它太小了,以至于一个Process(进程)可能不到14MB,我们需要它有更好的流动性和自我复制性,就跟病毒是一个意思。CEO和CIO看不见底层技术的实现细节,但工程师们会非常关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IT投入产出比,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前面提到,为什么性价比很重要,我经常举一个例子,现在是2016年,20年前是1996年,我刚刚进入大学一年级。20年前,中国就有互联网了,如果20年前全中国的互联网因为某一种故障停了1-2个小时,相信没人觉得这是大事,当然肯定有老百姓愤怒“怎么断网了”,但这是极少的人群。2016年的今天,我们正在开会,全中国的互联网断了1-2个小时,我觉得这不是骂人,而是国民经济受到伤害。IT对于商业、经济、社会以及各种方面的介入极其深入,甚至成为这个社会的神经网络,缺了它就不能运行。

我们站在商业的角度,成本有没有升高?巨幅的升高。假设20年前,IT的开销是10块钱,相信今天肯定不止100块钱的开销了。我觉得不可能只有10倍的涨幅,100倍的涨幅都是合情合理的。20年的变迁,一晃动就过去了。对于性价比的追求非常高,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传统产业都在衰落,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不是因为消费者没有需求,而是我们生产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没那么吻合消费者的需求,效率太低、太笨,所以我们需要更高效率、更智能。为什么我们需要智慧的解决方案,因此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云计算提供运行和开发的基础,数据用于代替人类决策的过程。并不是说人类不行,而是人类太模糊、太不精确,最严重的是太慢了。你让一个老板或者管理委员会对巨大的事情做决定,review就要两、三个月,商业机会已经过去了。因为IT的投入会巨增,对性价比的追求无止境。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技术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通过打折的方法解决。这就是我矢志不渝追求在基础层技术上的投资的原因,通过芯片、操作系统内核、平行层网络虚拟化、网络控制软件化等各方面的技术,海量降低成本,并提高性能和稳定性。

商业友好其实是我们的缺点,我们从工程起家,在技术性和产品性上表现的非常好,从过去一年的观察,我们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我们努力在商业友好层面上使之变得更好。所谓商业友好就两件事,一是管理,二是报表,就是商业智能的过程。意味着青云的开发,除了原来单维度产品层研究和开发之外,新加入商业运营层面的开发(主要是Management和Reporting的角度),使得IT带给我们的最终客户和合作伙伴对云的理解的需求会大量下降,通过工具化的运营和管理,使之更加吻合商业社会对于IT强有力的需求。

第三,AppCenter(应用中心)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今天下午有一个Ecosystem的论坛,我也会有一个简短的演讲。为什么应用中心是重要的,可以看到传统狭义的互联网,最高成就的标志是闭环商业生态。中国无论任何一家(美国也差不多,只是表现的比中国稍微柔和一点)消费者互联网(俗称to C)或者狭义互联网领域,最高的成就是实现自己的闭环生态,任何事情万事万物、事无巨细都有在自己的loop(环)里完成,商业最终的诉求使得它必须这么做。

当我们从狭义走向广义时,必须不能是闭环的生态模型,必须是开放的。我们可以看到,以应用、API、数据分析和数据交换为中心,将会成为唯一的选择。任何一个功能都可以在某一个时刻被取代,并且被更好的实现方式所替代。在闭环生态中,如果它不好,你只能接受它,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少了一个环节。在开放的生态中,我们没有这个担忧,为什么在广义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企业物联网、IoT等)领域绝无可能实现闭环?如果可以实现闭环,你想想这个地球还要政府干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均衡非常关键,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多样化超乎每个人的想象,极度多元化。过去三年在生意过程中,我接触大量的重点客户和重点合作伙伴,从中明确的判断,不同的应用程序和商业开拓需求,对于应用和SaaS层的最终诉求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框架上予以解决。

最后用两分钟谈谈为什么要做这场活动。因为Ecosystem非常重要,去年我们做了两场会议,一是7月份的用户大会,二是11月的合作伙伴大会,由于业务拓展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加入开发者大会,我觉得一年三场会议太辛苦各位,合并起来可以让大家轻松一点,这就是我们这个会议是起源。起名叫Insight是为了表达我们在技术和商业上的雄心壮志,希望我们从科技入手,洞见商业未来,推动整个社会和产业、人民的福祉向前演进,谢谢大家。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 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19-07-29 17:54:11
云资讯 青云QingCloud重磅产品升级 迎接全面数字化时代
7月25日,由青云QingCloud主办的CIC 2019云计算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上,青云QingCloud宣布全面战略升级,以广义云计算能力打造一个具有“全栈”、“全态”、“全域”多维 <详情>
2019-07-26 17:46:03
云资讯 打破企业IT云化壁垒 青云QingCloud公布超级混合云战略
当AWS大肆唱衰私有云的时候,显然没有料到时隔四年之后“Outposts”的面世——一款可以在本地运行AWS服务的混合云产品(AWS Native或VMware Cloud on AWS)。在当前这个以 <详情>
2019-07-25 21:25:52
云资讯 七年磨一剑,青云QingCloud发力广义云计算
继信息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后,产业数字化时代到来,给云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全维云平台能力,覆盖云、边、端构成的全域数字化场景,通过智能网络实现高速的全域连接, <详情>
2019-07-25 18:31:22
云资讯 青云QingCloud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新一代微型云数据中心
7月25日,由青云QingCloud主办的Cloud Insight Conference(CIC)2019云计算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青云QingCloud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了新一代微型云数据中心——青立方Qing³®️ <详情>
2019-07-25 18:30:08
云资讯 青云QingCloud发布9大解决方案 联合生态伙伴共筑数字世界未来
7月25日,由青云QingCloud主办的Cloud Insight Conference 2019云计算峰会在北京召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