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wow!wow!”
站在聚光灯下,在科技圈儿打拼了30多年的孟鼎铭显得有些激动。
“非常高兴能够在这边聆听你们对于中国杭州的改变,感谢!我中文名字叫孟鼎铭,非常高兴来到这边表达一下我对科技行业的喜爱,以及当地政府对这个城市改进的赞赏。”
尽管这个中文名字在中国并不出名,但是Bill McDermott确是IT圈里人尽皆知的传奇人物。孟鼎铭(Bill McDermott)是SAP全球CEO。今天受邀出席阿里云的杭州云栖大会。
在舞台上,孟鼎铭亲自宣布了和阿里云的合作:SAP把 S/4HANA Cloud这一全球著名软件架构体系部署在阿里云上。SAP在全球只和两家公司达成如此合作,另一家是谷歌。
9月19日,杭州云栖大会开幕不久,坐在马云旁边的孟鼎铭快步登台,跟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紧紧握手,一番互动之后,两人微笑着面向媒体,拍照留念。两人背后巨大屏幕上打出了阿里巴巴与SAP扩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字样。
9月19日,SAP CEO孟鼎铭跟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合作。
这样的合作在今年的云栖大会并不少见。除了SAP之外,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VMware等全球高管都一一亮相,宣布跟阿里云达成合作。
如果细心对比之下,甚至可以说,2018年云栖大会的会议规模、到场嘉宾档次以及会议的行业影响力,都已经创下新高。
2009年9月,我在杭州的黄龙体育场见证了阿里云的正式诞生,当时估计行业内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东西。随后几年,我陆陆续续跟阿里云有着接触,但是再次参加阿里云举办的大型活动已是2014年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了。
对于当时的情景,我仍然记忆犹深。相比现在云栖大会的隆重,当年的开发者大会显得随性和简陋了很多,不但主论坛是露天舞台,开会的场地也是泥土裸露,只用帆布遮盖着。台上的嘉宾也没有现在这么知名,记忆里一个90后的创业者被请上了这个舞台。在那场会议上,我还参加了一场关于云上贵州的采访。4年前,一个中国西南区域经济落后的省份突然喊出来要做大数据,这带给人太多的问号。
4年之后的今天,一切都变了。
原来的阿里云开发者大会更名为云栖大会;阿里云在杭州转塘这个郊区小镇拥有了自己的飞天园区;当年还可以称得上荒芜的云栖小镇已经成为云计算的产业小镇,聚集着数十家与云计算相关的科技企业;云栖大会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外国面孔也越来也多;云上贵州不但成了贵州的一张新名片,同时也成为中国政务云市场上的一个标杆、一个标志。
变化正在发生
参会的外国人来云栖大会不再是倾听,而是上台演讲。这确实是云栖大会上一个明显的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变化背后有快速发展的中国的魅力,有巨大计算市场的诱惑,当然也有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在全球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我曾跟踪报道过多年IT产业,以前的外企在中国是非常强势的,很多中国IT企业基本就是在扮演销售渠道角色,做IT集成的厂商辛苦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利润却低的可怜,一年利润可能只够在北京三环买一套房子。
但是过去几年,风水轮流转,曾经辉煌的老一批IT企业的日子普遍都不太好过,惠普、IBM、甲骨文等厂商增长乏力,裁员、亏损等成为家常便饭。它们在面对以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谷歌云等厂商时,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竞争。
主导这一切变化的大变量无疑就是云计算,它让整个IT产业的竞争规则出现了巨大改变。
这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总结而言就是: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垄断几十年的IT体系架构,开始以服务的方式向客户交付IT硬件和软件。
撇开技术,从商业本质上来看,云计算其实是让IT产业进行更专业的分工,用专业化、规模化来提高效率,降低总体成本。
以前的IT服务是卖给企业一大堆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但是如何用起来,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是,云计算技术则是把硬件产品能力转化为直接服务客户的能力,客户为这种能力买单,而不再拥有硬件产品的产权,并承担与之相适配的运维等成本。
这是一次理念的巨大转变。
以往的IT从产品出发,以产品为核心,而服务化是以面向客户的服务为核心,以方便用户使用,解决核心问题,降低使用成本为目标。
绝佳机遇
在所谓的私有云市场上,老牌IT厂商仍然有实力,但是在一些核心的技术产品上,它们正在渐渐失去话语权。
以数据库软件为例,至今美国甲骨文公司仍在这个市场上占据垄断性地位,但正在遭遇巨大挑战。
作为美国老牌科技企业,甲骨文在数据库软件领域地位也是慢慢地和用户不断交互、不断改进积累起来的。但是现在,新生代的云计算厂商则在想办法打破企业客户对甲骨文数据库软件的依赖。
过去几年,云计算厂商都在推出自己研发的数据库软件。亚马逊AWS推出了数据仓库解决方案Redshift和关系型数据库Aurora;谷歌云推出了BigTable数据库软件;阿里云推出了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PolarDB。亚马逊AWS在内部筹划“红色迁移”项目,希望彻底放弃使用甲骨文数据库产品,而阿里云早在几年前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去”IOE”行动。
表面上看,这是云计算厂商与传统IT厂商在产品上的竞争。但是如果将视野放大一些,这类竞争实际上是关于未来IT产品形态的定义能力之争。
云计算时代,过去IT产业中存在的一切产品都有推倒重来的可能。
对于老牌的IT企业而言,这是一场噩梦,但是对于以前在IT市场扮演边缘厂商或者市场潜在进入者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这却是走上舞台中央成为主角的绝佳机会。
过去几年,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IT产业开始出现一些很剧烈的变化。
从产业链上看,虽然外资企业在IT产业的很多核心环节,比如芯片、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等方面仍然占据很强的优势,但在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单点技术上,中国企业确实开始突破,并出现了阿里云、商汤科技、寒武纪科技等新锐科技企业。
过去,中国科技企业缺失话语权,信息技术架构基本上都由国外厂商的产品垄断。90年代,中国有个口号是“拿市场换技术”,但是实践证明,我们并没有得到技术。前段时间,中兴事件又一次印证,我们在芯片等核心领域仍然被别人卡着脖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云计算浪潮确实开启了新一代IT产品形态的改变,而这可能是一次我们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机会很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太过自信。毕竟很多技术环节,比如计算芯片、存储芯片、GPU等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层面仍然落后。
从中关村起步的中国科技企业,过去30多年里,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主旋律还是走别人走过的路,亦步亦趋。
但是这一波云计算的浪潮里,阿里云、寒武纪科技、商汤科技等这类新锐科技企业可能会实现前所未有的成就,推动中国IT产业实现产业链上的跨越升级。
云栖大会面孔之变,让我们见微知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