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共云提供商的服务无处不在。实际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三大云计算提供商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微软Azure、谷歌云台(GCP)正在争夺云计算市场的主导地位。
研究公司分析师预测,全球公共云市场将继续以22%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快速增长,并将主要受到全球这三大公司的影响。因此,Forrester公司在2018年初预测,三个云计算行业巨头将在2018年至少占据云计算市场总收入的76%,而到2020年将达到80%。
然而,企业对整体云性能的真正了解是什么?
遗憾的是,IT架构师和领导者所拥有的用于决策的度量性能数据并不多。需要说明的是,有很多数据可以比较公共云提供商。事实上,如果搜索“AWS vs.Azure vs.GCP”,将获得大量点击率,但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现市场份额、服务目录、定价和数据中心存在的比较。然而,当涉及到真正的性能数据时,这是很小的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无法找到许多关于公共云性能的研究,而且当这样做的时候,数据本身也是缺乏的。
由于这种巨大的性能数据差距,IT领导者和架构师不得不依靠本能,有根据的猜测和供应商声明来制定他们的云计算战略和连接架构。但这无法经营业务,尤其是现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最近对AWS、Azure和GCP的云计算网络性能和连接架构进行了研究并找出答案。
首先,使用AWS比微软Azure和GCP更依赖互联网,导致亚洲市场稳定性降低30%。其次,尽管整体表现普遍强劲,但地理异常仍然存在,并且可以对用户体验产生真正的影响。第三,全球云计算三巨头在支持多云网络,高性能和稳定性的骨干网络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
制定云计算策略的企业历来利用一组有限的外部数据来告知自己。大多数可用数据基于已发布的云计算供应商服务目录和定价时间表,或基于IT专业人员的调查。这两种数据来源都很有用。但是,度量驱动的性能数据很少。
历史上存在的主要是在单个供应商的基础上测量用户对云区域的性能,并且通常基于使用ping和traceroutes的简单测量方法。这些方法提供的近似值可以相对比较地理解,但从绝对意义上说,由于在互联网和云提供商Backbones的野外处理简单测量的方式,也可能与现实相差甚远。
连接到AWS公共云意味着更多互联网
最有趣的发现之一是AWS公司的网络设计迫使用户流量在用户位置和目标AWS区域之间的大部分旅程中遍历公共互联网。相比之下,Azure和GCP都会更加接近用户位置的用户流量。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Azure和GCP使用所谓的BGPAnycast路由,它们主要在其网络和更广泛的互联网之间的每个关键点为所有区域公布网络地址。这意味着用户流量由全球互联网路由到最近的关联点,并通过云计算提供商的骨干网络传输。相比之下,AWS仅在更加本地化的地理基础上将其云区域的网络地址公布到其云区域数据中心位置。这会导致全球互联网将用户流量路由远离AWS骨干网,直到流量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这个云区域。
在哪里以及为何如此重要?
在北美和欧洲,从性能角度来看,这并不重要。然而,在像亚洲这样的地方,互联网光纤路线较为稀疏,而且互联网性能变化幅度更大,在公共互联网上传输流量最终会导致性能的不可预测性更高。事实上,在亚洲,AWS网络性能的标准偏差比Azure和GCP高出30%(或质量更差)。如果企业在亚洲开展业务或托管,这是值得考虑的。
区域性能变化持续存在
另一个关键发现是,虽然一般来说公共云的性能很强,但仍有一些值得理解的异常现象。例如,GCP的网络整体非常强大。但事实证明,从欧洲到印度次大陆的GCP网络中还没有直接的光纤路由,因此来自欧洲用户前往孟买的流量是GCP的三倍,而不是Azure或AWS。当然,三个云计算巨头都在不断地建立他们的网络,所以这些异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是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拥有真正的数据来做出托管决策仍然是有帮助的。
多云已准备好迎接黄金时段
显然,AWS、Azure和GCP正在争夺市场份额和收入,并且与市场大致相似。因此,在考虑多云托管策略时,有理由怀疑它们是否能很好地协同工作。事实证明,任何这样的担忧都是错误的。人们有理由看到三大公共云提供商的骨干网络之间存在广泛的连接。这意味着AWS、Azure和GCP区域之间的流量几乎从不穿越公共互联网,而是几乎完全转移三大主干网络。所有三个供应商的区域间性能测量显示出显著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对于用户的多云战略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而这三大网络使得在性能和可用性基础上保持安全。
需要确保数据安全
这个研究强调的一点是,良好的数据是云计算运营的生命线。尽管三个云计算巨头拥有强大的网络,但它们是多租户基础设施,并没有提供服务水平协议(SLA)。甚至这三个巨头也可能遭受停机,例如BGP劫持AWSRoute53DNS服务或影响微软Azure德克萨斯数据中心的电力激增,这导致许多顶级网站的一部分客户业务瘫痪。所以,用户需要确保数据安全。
通过持续收集网络情报,企业将始终了解其云架构和运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