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家对过去五年中关键的云存储发展进行了评估,并在接下来的五年中看到了存储技术及其用途。

五年前,关于云存储的话题与现在的话题截然不同。在2014年SearchStorage关于“云存储的案例”的指南中,四篇专题文章中有三篇涉及备份或冷存储。这个指南涵盖的两个主要主题是成本和用户关注的第一方面,即安全性。

云计算和云存储是什么关系?

如今,大多数组织已经超越了仅使用云计算进行备份的范围。许多人正在将包括关键应用程序在内的一系列应用程序迁移到云平台中。根据Taneja集团最近的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至少40%的工作负载作为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交付的应用程序运行。当然,在讨论云存储的未来时,成本仍然是最重要的问题,与移动数据有关的不仅仅是存储数据。如今,安全已不再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如今,有关云存储的讨论集中在多云、混合云、云中块存储的出现以及甚至将云计算工作负载遣送回内部部署数据中心。为了了解情况,六位云存储专家对过去五年中的重大发展以及他们对云存储的未来有何看法。

过去五年中最重要的云存储发展是什么?

Taneja Group公司高级分析师Jeff Byrne和Jef f Kato:大的发展是,在过去五年中,云存储已成为一系列用例的主流,例如全球内容分发、备份、灾难恢复和数据分析。尽管企业于2014年开始采用云存储来进行非关键应用程序的备份和灾难恢复,但在五年后,人们看到组织经常使用云存储来备份并为生产业务应用程序提供灾难恢复支持。

根据TanejaGroup的研究,在2014年,有关安全性、隐私和提供商锁定的威胁的担忧趋向于减缓或阻止严重的公共或混合云存储部署。如今,随着云存储产品的成熟,这些担忧已不再是障碍。并且企业已经获得了在云中辅助存储和主存储部署方面的经验和信心。

2014年,内部部署数据中心成为首选架构,而云计算则主要被视为开发/测试或实验平台。如今,大多数公司都将混合云思维方式引入了其IT体系结构计划,该构架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和计划采用云存储。

随着企业应用程序迁移到云平台中,尽管大多数企业对从长远来看将在何处部署其应用程序和数据保持开放态度,但云存储趋向于跟随。随着企业受益于灵活的工作负载部署,混合云架构有助于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为现实,包括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在内部部署和公共云之间移动工作负载的能力。

IDC公司分析师Deepak Mohan:内部文件存储服务,无论是内部开发的还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和收购提供的,在过去五年中已成长为所有主要公共云存储产品组合的一部分。此外,还引入了多个新的低成本冷存储选项层,使公共云存储上的辅助存储对企业越来越有吸引力。进入市场的催化剂包括与主要备份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

在过去的五年中,传统企业存储领导者与公共云提供商之间还建立了许多主要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在企业已经熟悉的工具和流程中实现了混合环境。

Storage Switzerland公司创始人兼总裁George Crump:通过Amazon Glacier、MicrosoftBlob和谷歌公司即将推出的产品的归档层的出现,云计算存储价格的不断下降是一项重大发展。这些价格使云存储成为磁带的潜在替代品。

生产存储性能的改进是过去五年中的另一项重大发展。云计算提供商可以比典型的数据中心更快地部署高性能存储选项。他们的按需业务模型也是希望测试这些解决方案影响的数据中心的理想选择。

顾问AlastairCooke:最重要的发展是AWS公司S3存储桶作为应用程序访问云存储的事实上的标准方法的广泛采用。特别是,具有S3兼容存储系统的本地部署或其他云计算提供商的可用性使客户可以选择。无论是使用对象存储或打包备份软件定制的应用程序,低成本低成本可扩展存储的普遍标准的可用性都比单独使用AWSS3所允许的用例更多。

Small World公司大数据首席顾问Mike Matchett:我对不断发展的使用通用云对象存储的投票支持,现在可以为全球分布式文件系统、活动归档服务和“云融合”数据保护层提供基础的“块”存储功能本地存储。我们拥有高性能的对象存储和高度可扩展的对象存储。

人们开始真正利用所有数据都可以具有丰富的元数据来执行策略,智能自动化和自我优化的想法。我可能会考虑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中集成和提供高性能存储选项(例如NVMe)。

就云存储的未来而言,哪些因素将驱动驻留在云中和驻留在内部的数据类型?

Cooke:数据治理一直是决定哪些数据可以存储在云中的重要因素。监管机构正在赶上公共云的状态,并消除了采用公共云的非技术性障碍,这将使更多数据可以迁移到公共云。同时,组织对公共云存储的局限性和成本有了更好的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公共云存储的使用。需要无处不在访问的数据将进入公共云。高耐用性的备份和存档也将落入公共云。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客户归还其海量数据集,因为他们意识到可以像Dropbox那样构建成本更低的海量数据存储,尽管这仅适用于真正的海量数据集。

Dragon Slayer Consulting公司创始人Marc Staimer:随着越来越多的关键任务应用程序迁移到云中,需要更高性能的存储。我预计云中将使用更多可扩展的块和文件存储,并且该存储的成本将迅速下降。数据将与需要该数据的应用程序共存。因此,如果应用程序驻留在内部部署数据心,则我希望活动数据保留在应用程序中。

数据保留在内部的其他原因包括数据主权、隐私法规、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延迟问题以及一般法规。

Matchett:五年内,大多数存储位置决策将自动驱动和执行,如果不是通过策略,则将通过主动优化和学习算法来自动执行。人们将对最终数据存储在何处的意识下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交付数据和确保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访问以满足竞争性处理需求。

数据保护将始终是一个主要问题,但是它将越来越内置于自我优化的混合存储云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融合主存储和辅助存储,自动分层到云存储层并在多个云之间实施连续数据保护的趋势已经越来越大。

George Crump存储瑞士公司创始人兼总裁Crump:存储在云中的数据类型将因组织而异。这不是行业决定,而是更多特定组织的“个性”。对于将大量数据长期存储在云中,数学仍然无法解决。此外,出口费用和API通话费用仍然是一个问题。

Byrne和Kato: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云计算视为战略性基础设施平台,他们还增加了对云存储的关注、用例和预算。诸如数据归档、备份和灾难恢复之类的二级和三级用例仍占据主要的份额,企业无法抵御在云中归档和保护其数据的经济性和便利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云中开发新应用,开发/测试存储将继续增长。随着企业使用云内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和其他方法来推动其分析工作,支持数据分析的存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您认为云存储的未来(尤其是未来五年)有何挑战?

Crump:所有交易费用(例如出口费用)都是一个问题。许多组织面临的具挑战性的任务是了解他们的月度账单。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准确衡量云存储消耗并确保尽快减少容量需求。云计算保证了简单的按比例放大和按比例缩小模型,但极少数组织可以按比例缩小其利用率。

Cooke:从基于资本支出的本地存储部署向基于运营成本的公共云使用的转变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预算周期通常仍与企业的财务年度相关,并且期望基础设施的价格固定。使用公共云资源经常会产生可变的账单,而对于存储,账单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仍然有一些企业无法采用公共云存储,因为它们与固定的年度预算周期相关,并且无法承受每月可变账单的风险。

Byrne和Kato:我们预计企业至少会在短期内发现跨云数据的移动和迁移将面临挑战,因为兼容性问题和高昂的出口成本阻碍了客户实现真正无缝的跨云存储部署。在跨场所和一个或多个公共云部署存储时,企业很难优化其存储资源并管理相关成本,而随着行业继续向混合云和多云发展,这一挑战将变得更大。

企业将越来越需要动态的,基于策略的数据放置,以通过本地存储和法规遵从来实现性能,而如今这一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客户还将发现跨无法提供一致的数据和元数据服务的云部署和运行其主存储和辅助存储具有挑战性。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 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3-08-11 18:23:36
云资讯 阿里巴巴发布2024 Q1业绩,阿里云收入251.23亿元
阿里云收入增长4%至251.23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增长106%至3.87亿元。 <详情>
2023-08-02 08:44:58
云资讯 国家发改委: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攻关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 <详情>
2023-07-31 09:45:08
云资讯 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及对运营商云业务的发展启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深入推进,作为数字化转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云计算业务迎来广阔增长空间。 <详情>
2023-07-28 08:52:05
云资讯 《云计算白皮书(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
7月25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云计算白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聚焦过去一年多来云计算产业的新发展新变化,总结梳理国内外云计算政策、市场、技 <详情>
2023-07-25 15:25:54
云资讯 中国电信与国家信息中心共同发布国信政务云
下一步,双方将从科技支撑、智慧化应用创新和敏捷专业贴身服务全方位建设并运营好“国信政务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