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技术进步推动性能提升、成本降低,上一代计算模式普及驱动数据量和计算需求增加,打破既有的成本与效益平衡,进而进入新一轮的周期。
基于同样的逻辑,数据量的增长导致集中式云计算出现瓶颈,2020年到2030年将会是边缘云计算从兴起到繁荣的关键十年。
边缘云计算的定位
作为中心云计算的延伸,将计算能力拓展至“最后一公里”。边缘云计算出现的背景是为了弥补集中式云计算能力的不足,因而讨论边缘云时往往不能独立于中心云,应当放在云-边-端的整体框架之下,将边缘云视作中心云在靠近用户侧的下沉。
在边缘计算领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章鱼说,章鱼的浑身布满神经元,其脑部仅有40%的神经元,而剩下的60%则分布在章鱼的八条腿上。
章鱼“1个大脑+N个小脑”结构和中心云+边缘云的分布式架构极为相似,各式各样的终端采集到海量数据后,将需要实时处理的小规模、局部数据就近在边缘云上完成,而复杂、大规模的全局性任务则交由中心云汇总和深入分析,中心云与边缘云统一管控、智能调度,进而实现算力的优化分配。
边缘计算未来云厂商决定性因素
算力革命推动云产业开启新周期,边缘节点将成为未来云厂商话语权的决定性因素,云服务行业从对云资源的竞争转为云技术的竞争,最后走向云流量的竞争。
5G被公认为边缘计算时代最重要的网络技术,5G用户面功能UPF下沉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本地卸载分流,使得边缘云节点可以灵活部署在不同的网络位置,预计边缘云时代的到来将促进5G行业应用的商业化落地。
尽管边缘计算一词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但对于“边缘”的界定业内外尚存在将边缘侧与端侧混用的情况。遵循产业联盟、学术机构的定义,所指“边缘”意味靠近数据源头,不包括手机、PC、摄像头等终端设备。
边缘云计算相较边缘计算,更强调依托于云计算技术实现边缘侧的计算、网络、存储、安全及各类应用能力。从边缘侧对时延、弹性、分析等方面的需求出发,云计算架构相比传统架构的优势明显,因此绝大部分情况下业界所指的边缘计算即为边缘云计算。
边缘云计算部署的位置
根据边缘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区域、现场和IoT边缘云三类。“边缘”对时延、带宽、数据量、经济性等多方面的要求都会影响边缘云部署的最佳位置。
自动驾驶、云游戏等共享型业务,可部署在市级或区级的区域边缘云上,而面向工厂、港口、园区等的专享型边缘云业务既可以搭建在客户现场的边缘数据中心之上,也可以依托于边缘网关等更轻量级的设备来实现。
从技术路线上看,区域边缘云和现场边缘云同是基于边缘数据中心,是通过ICT基础设施的下沉实现边缘云的能力,而IoT边缘云是对于以工业场景为代表的各类现场设备进行云化的升级改造。
边缘云计算的核心价值
对时延和成本的关注是当前应用边缘云最主要的动力。边缘云相比中心云更靠近用户,靠近数据产生和使用的位置,在网络时延和传输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缓解中心云的计算负载和带宽压力。
但边缘侧通常物理环境不够理想,硬件资源受限,因此边缘云需要与中心云配合,在云边协同的过程中主要服务于轻量级的小任务,一方面是实现在集中式云计算模式下无法实现的超低延时的数据交互与自动反馈,另一方面是承担数据预处理工作,包括共性和常用数据的存储和调用等。此外,特定行业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要求也使边缘云成为其重要的选项之一。
边缘云计算行业的驱动因素
数据爆炸,集中式云计算捉襟见肘,边缘刚需场景涌现。根据艾瑞咨询测算,中国物联网连接量将从2019年的55亿个增长至2023年的148亿个,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1%。
物联网感知数据量激增,数据类型愈发复杂多样,IDC预测到2025年中国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增长48.6ZB。随着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应用的落地,海量的终端设备实时产生数据,集中式云计算在带宽负载、网络延时、数据管理成本等方面将愈发显得捉襟见肘,难以适应数据频繁交互的需求,边缘侧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结尾: 尽管边缘计算的概念出现已久,在云计算、物联网、5G等相关技术的加持下,刚需场景开始涌现,因而边缘云商业化应用的时间不长。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边缘云对于多数场景尚属于体验升级型需求,因其部署成本相对较高,产出效果不好衡量或在短期内不可见,往往是头部的前瞻性客户才会选择布局边缘云。
部分资料参考: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2022年中国科技与IT十大趋势,边缘计算驱动云行业步入新流量之争;环球工业互联网 :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云-边协同"新模式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