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也通过了有关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纲要。在规划和纲要中,关于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一些非常新的阐述,尤其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了比过去更多的关注。
在新的背景下,重新提起和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集群有何深意与新意?数字化的运行和发展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运行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力量?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秦朔先生来一起探讨相关问题。
区域的产业集群被重新受到重视,这在新的背景下有何新意?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其实也强调过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但在新的背景下重提,会有哪些新意,我认为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围绕核心城市,通勤时间在一至两小时的现代交通体系所辐射出的都市圈,这些都市圈之间要打破行政壁垒,让资源更加充分的流动,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正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地方之间的传统行政化壁垒正在从各方面被打破重构,这使得整个市场变得更加有机。
第二,为了提高打破重构过程中的效率,要大力发展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摆脱简单的外延扩张,取而代之的是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因此,我认为打破行政壁垒的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用数字化的力量来提升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效率,应该是在新的政策背景之下,重新探讨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点。
如何解决“效率”这一区域和产业转型发展的痛难点?
我认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较大挑战还是“效率”,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还不够高,而这样的局面未来会被数字化的力量重构。
过去,在面对大量的生产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时,大都靠经验主义、靠人力。这种操作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随着我们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这种方法也很难维持下去。例如,苏州某家金融租赁公司,如果它的业务遍布全国,投入领域涉及到太阳能光伏、电站等方面,那么,这么多的资产,该如何定期地巡检?又该如何做到精准把控资产运营效率?这过程中又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些痛点,靠人力是无法解决的。
但现在,通过云服务、传感、5G等技术,就可以精准地掌握基础设施的实时运行情况;同时通过人工智能以及模型建构算法,可以了解这些设备所处的运行状态,是否需要做提前的维修保护。当设备进入疲劳期时,还可以提醒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设备进行维护,从而构建一个从生产到调控、维修的全流程。
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会被数字化力量重构。通过数字化、联接就可以了解整个系统的状态;通过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技术,就能够分析出相应对策让企业生产运行更高效。由此可见,数字化将是未来中国实现自我超越的一个重要抓手。
承载数字化运行力量和发展效率的,就是新基建和产业云
讲到数字化、产业发展,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提 “产数融合”的概念,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就是实体经济,“数”就是数字经济,当这二者深度融合,就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我们可以看到,当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入到产业生产和运行全过程中,必然会对数据运行和计算能力产生巨大的需求,随之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要在哪里运行呢?
一般来说,企业很难自建数据中心,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大数据中心的成本非常高。因此,企业需要去寻求运营商、云服务提供商,或第三方代运营公司的帮助,亦或去寻求政府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助力。
而且我认为,随着“数字化的基因”被植入到企业、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及相关利益相关方当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求承载和发挥数字化运行力量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而能够生生不息承载动态变化的数字化运行力量,就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新基建,以及最近华为云提出的“产业云”。
其中,新基建承载数字化运行的基础硬件设施,为数据运行提供基础的运行底座;产业云则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上云难”的问题,来加快各个行业的上云进程,快速享受数字化红利;另一方面,产业云也可以为产业集聚带来有机分工和效率的提高,促进分布式的研发和创新发展,进而将数字化力量切实嵌入到区域和产业发展中去,最终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