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多云场景下的一些建设经验和应用场景。
第一、航天网信
我们虽然成立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工作其实是三年前开始做的,三年前的时候我们航天科工提出来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物理世界向万物互联,虚拟世界是万网融合,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会有一个深度的融合。既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肯定要研究技术架构,要在这个基础上打造一个云数智一体化的平台,来实现所谓的万网融合、万物互联。核心工作一个就是做这样的技术研究,打造这样的平台,在集团内,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的产生?其实是我们集团的内需、刚需,同时服务给政府、社会。
第二、创新发展模式应对挑战
我们有云数智一体化的平台,或者研究“五层两域”的架构,如果说5G、IPv6的发展普及使得万物互联真正成为可能,万网融合是不是还有必要?实际上我们说的万网融合不仅仅是网络层面,还包括数据信息层面的融合,包括基础资源,包括平台的融合、打通,也包括服务、业务方面的协同,所以我们说我们是要打造这样的平台,它是从网络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三个方面提供高效的、彻底的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支撑链和数据价值链。
有一个“五层两域”的架构,其实跟我们传统讲的几层信息架构差不多,基础信息层要有统一的平台,数据层要能够实现多源数据的互通、融合,能够在人工智能(AI)层要有这样的融合,在服务层也能够把它融合起来提供给所谓的,在不同的网域里面,在不同的业务系统里边的应用。我们说平台的特点四个字叫:融、通、智、安,链路的融合,网络服务的联通、智能化的服务,最终要保证所有是安全可靠的。
我们的平台现在已经上线了,在集团内,我们在做内测。我们集团有一个专有云和一个公有云,在公有云上线以后,现在是在做集团内的内测,以后不久也会开始做公测,也会有应用大赛。每年“双12”的时候会有我们平台的产品发布会,也欢迎大家来了解一下。
第三、应用场景
我刚才说我们首先是为了解决集团内需,就是解决自己的刚需才会有这样的平台出来,我们的内需、刚需,我讲三个场景,一个叫园区治理,如果大家不是做这个行业的话可能不是很理解,我们集团下面有不同的研究院所,每个研究院所其实都还蛮大的,而且有自己的“大院文化”,我们在的航天科工第二研究院,我们叫航天二院,在1.5、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每天有两万人在这里面工作,甚至很多人在这里面生活,我们有自己的学校、幼儿园、食堂等等,在这样的一个园区里面,它同时是一个半封闭的园区,有一部分是封闭的,有一部分是开放的,这样的园区要想很好地管理起来的话,整个园区有四张网,一个是我们叫所谓的安防网或者物联网,或者是信息系统,包括门禁、车辆的管理、视频、摄像头这种都在这个网里面,互联网肯定是有的,生活相关的都在这个网里面,我们有两个工作相关的网,根据密级的不同,业务和管理数据都在里面。
还有所有的生产、制造都是在这个网里面,要想把这个园区管理好,大家要想在这里生活好的话要把这三个网打通,把这里面的数据相当于共享起来、融合起来,才能提供辅助的决策应用。我们为各位嘉宾提供的主要是,应该是一个应用场景,我们现在做的主要还是在数据层面的打通,就是把不同的各个网里面的数据,能够把系统里面的数据打通,能够把它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分析,为我们的生产、生活、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安防网和互联网的数据打通之后能够提供很多的支撑,包括刚才说到的生产制造的数据,不太方便放出来,就不给大家看了。打通之后有很多的辅助决策的支持。
第二个应用场景是企业治理,这里面主要讲的是企业的风险控制,这个看上去好像也挺简单的,但实际上也不简单,作为一个大型央企,我们受国资监管是非常严的,我们每年的内审、外审,各种不同口径的审查非常多,首先风险控制对我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其次,同样作为大型央企,我们集团下属有几百家,有几百家法人,而且不是像互联网企业是为了分摊责任设立的,所有这几百家法人企业都有自己的业务,都有自己的行业属性,有自己真正开展的业务在里面,这几百家企业小的可能一两百人,大的要几千上万人,所有这些企业集团都要进行管理,因为上面对集团是这样的管控,集团对下面的企业也是同样的管控力度,在这样的企业里面做风险管理是非常难的,而且这些法人企业,集团不可能管得非常细,他用什么样的ERP,他用什么样的合同系统是没办法管的,只能把他最终的结果进行管理。因为这种比较严格的监管,好肯定不是事后的审计,好是能够事前预防,能够事前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好的风险管理肯定是要在事前发现、事前预防,所以我们也是有这样的想法,集团有这样的想法,要把这个风险管控做得更好,财务、人事、合同等等这些系统,都给管理起来,把这些系统数据汇聚起来才能够进行比较可靠的风险预测、风险控制。
第三个应用场景,我们集团是一个制造业企业,科工集团,虽然我们有信息化的业务在里面,但是我们核心还是制造业,刚才提到万物互联,首先就是要把生产制造的设备连接起来,刚才说的管理系统,这些数据能够打通,为我们的不管是制造过程还是管理过程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们集团旗下的一个,算是能源型的制造企业,首先它是两个网,这个还相对简单,它的业务跑在,也不叫两个网,就是两个云上面,它自己的企业内部的私有云,另外我们集团有一个专有云,我们集团以后的规划是所有的公共的业务,集团内的统管的业务,还有对外服务的业务都会上到集团的专有云和公有云上,大的企业会有自身业务的私有云,跟集团相关的或者对外服务都会上到集团的专有云和公有云,首先这两种云要打通起来,统一管起来,这里面各个不同系统的数据要进行融合,两大类,一类是自己自身的工业制造的数据,另外就是企业管理的数据,这两个数据要在这两个云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这两个数据也要进行深度的融合。
我们希望它有三个升级:系统本身工具的升级,使它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所提升,另外是思维方式能够从经验思维为主转化为数据化思维。总体的框架,我们也是借鉴了集团刚才说的风险控制的经验,把风险和流程贯穿整个的管理过程。这是做的几个不同的主题,这个也借鉴了集团的其他项目,包括数据的人工智能的采集,还有比对,增加了很多的服务,除了这两个网和云之外,还要提供移动端的服务,包括自身和对外的。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希望在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把它从研发、生产到售后,整个的流程能给它贯穿起来、管理起来,跨越它的专有云和私有云,也跨越各种应用系统。一个是产品方面的数据管理,包括与产品有关的数据、产品有关的过程都管理起来,产品研发的数据能够贯穿整个的生产销售过程当中,包括它的维修服务也是一样,也是能够贯穿所有的人员和所有的系统当中,合同的管理,全链条管理,包括客户的管理,还有就是供应链这一块,在集团做了一些试点,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起来,做到端到端的交付,既需要把内部的系统打通,同时也要关联外部的所有的供应商、供应链以及到客户端,整个都要把它打通起来,而且把我们的生产制造贯穿其中才能实现端到端的销售。
最后实现的就是所有的业务流程、所有的数据都是可管理的,所有的设备、所有的状态都是可感知的,我们的供应链、用户,用户管理都是可控制的,我们的决策、风险识别是可判断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