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经济观察报社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商业地产年会上,阿里云研究中心战略总监宿宸表示,AI的广泛运用导致成本增加,为新零售新的机遇和不确定因素。
以下为宿宸演讲节选:
2018年,有两个关键词给大家带来比较大的“焦虑”,一个是AI,它在零售行业到底有什么样的实际应用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行业甚至取代人工?带来了科技上焦虑。
第二个是成本上升了,但是在终端产品上价值并没有多少上涨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链条是上下之间互相博弈、互相蚕食对方利润?还是可以通过一些行业领导者、技术赋能或者其他赋能方式把格局彻底改变,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大背景。
当经济、产业放缓的时候,很多行业从思考怎样加速增长转到怎样降本增效,这是一个不变的经济规律,地产运营就会去考虑用科技手段增加投入产出比,做运营优化,这是第二个大背景。
有了这两个大背景,我们再回来说阿里对新零售的理解。
大家都听过天猫新零售,都知道盒马鲜生,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业态的一个方面,新零售在我们看来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新零售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AI技术如何在零售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等。
其次,新零售品牌也好、商家也好,是促进其与用户之间链接,在这个层面我们利用阿里巴巴拓展生态,比如微博等,从不同维度与终端消费者直接链接。
最后,是新零售线上和线下业态,比如天猫新零售赋能实体品牌,怎么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做联合运营。当然也在和一些传统商业地产建立更紧密地链接,像银泰商业,在传统百货基础上用数据化方式做全数据运营,利用数据带来的能量去做后端供应链改造。
业态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后端有更多逻辑来支撑。总而言之,阿里认为新零售线上线下是场景,数字化才是本质,在人、货、场三个层面,都会进行充分数字化。
什么叫人的数字化?在“微粒化社会”成为现实的背景下,数据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体验。前一段时间阿里推出巴巴会员,背后逻辑不是通过简单会员卡形式提供一些便利,更多是在大量数据支撑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精准体验,这是人的数字化。
还有货和场的数字化,货的数字化更多是如何利用数据和科技方式进行精确选品,对他做一个更好、更智能的供应链管理。
场的数字化和地产行业相关,传统的“场”并不仅仅是一个收取租金的媒介,更多是变成一个信息获取和信息反馈的媒介,对后端商家进行赋能的一个场所。
人货场三个因素打通或重构一定是在完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的,否则没有办法做重构,因此数字化是新零售一个本质,是用数据流通真正实现从人到货到场的重构。
在这样逻辑下,对于实体零售而言,智能变革的本质就是以数据为本、AI驱动运营决策重构;把消费者作为核心,围绕他们的需求去建设一个数据获取方式,并且以此为中心重构企业运营出发点。
数据为本、AI驱动运营决策重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向人的,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另外是面对货和场的,怎样做运营优化?
从面向个人的数字化体验来看,我们必须注意到几个趋势。
第一,无论某个消费品牌,还是整个零售行业,我们看到行业边界更加模糊,IP属性更加凸显。
举一个例子,小米评效可以做到26万,一家普通零售商可能3到4万,其实小米也在做边界融合,有人说小米变成一个家居售卖商而不是手机品牌,实际是利用了消费者需求外延。
盒马鲜生也一样,融合了生鲜业态在传统超市,所以品牌和零售商要去深度理解消费者,拓展商业边界,这个逻辑再往下走就是会员制,会员制一定是提供生态化内容的服务,而不仅仅专注于某一项产品,这样才能把消费者低频举动向着高频方向拓展。
第二,品牌反射弧明显化,现在90后、00后变成消费主力,消费习惯与60、70、80后不一样,性价比不是关注的重点,“品牌”成为实质上的做出消费选择的一个触发点。
第三,是高度媒体社会化和社会媒体化。传统企业运营在前台、中台和后台之外,还叠加了一个数字外场,这个数字外场其实是各种网络链接和数据链接所产生的,对我们的生态、业务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传统企业运营所带来的影响。
在这些趋势下,企业要应对的方式,就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消费者建立起立体认知,并进行全域触达和ID运营。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给消费者一个正确选择,一定会提高转化率。简单会员制很难达到这样效果,必须是在ID化、充分个体化、精准数字化运营基础上,可以用会员制或者合作伙伴方式起到更多获客作用。只有在这样方式下,消费者体验才会逐渐增加,获取同效果情况下,运营成本是下降的。
以上面向人的数字化运营或转型。对于面向“货和场”的数字化转型而言,传统商业地产考虑怎样更多赋能下游商家,通过先进的数字智能化手段改善运营状态。
比如用智慧门店方式或精准预测如何优化供应链体系等。现在只是一个起步智能阶段,还需要大量人工干涉和干预,随着AI不断发展,智能决策应该会逐步代替人工决策。
互联网下半场是网络协同,这个概念不止是互联网或电商平台,而是在商业生态里如何与上下游做配合,与合作伙伴配合,以技术赋能生态,共同实现网络协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