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云计算开源市场被频繁的提及,在技术成熟度和业务推进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提到开源云计算,就不得不提OpenStack.OpenStack发展到今天已经度过了近7个年头,从最初的几个核心模块一直成长到现在的几十个模块,OpenStack社区也从最初的几十人成长到今天的80000多成员,参与支持的公司接近700家,成为目前最活跃的开源社区。
作为OpenStack社区黄金会员之一的九州云,OpenStack社区贡献TOP5,始终致力于OpenStack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推广,希望做OpenStack最佳实践的传播者。在第十二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开幕前,中国IDC圈约访九州云COO王忠伟,与中国OpenStack发展的见证者一起聊聊OpenStack的那些事儿。
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解决方案,消除客户顾虑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企业正积极探索从传统架构转向云计算架构的方法。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这都是势在必行的一种转型。OpenStack基金会的调研显示,目前全球财富100强的公司有超过60%都部署了OpenStack云平台,而且这一数字有着越来越快的增长趋势。
但当企业把云理解成为一种服务,尤其是基于OpenStack构建云时,会遇到各种技术困惑和技术能力储备的问题。
OpenStack的技术呈现多样化状态,比如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容器和超融合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涉猎和技术储备,同时这些技术基于传统基础架构体系,但是又有别于传统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具有识别OpenStack平台本身的能力、理解所承载应用以及优化云平台的能力、改造迁移现有应用的能力。还有OpenStack在上线及上线后相关的升级、运维能力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上线过程中的业务迁移,例如:P2V和V2V的能力等。
王忠伟表示:“针对大型企业,九州云提供面向内部的私有云,根据具体不同的业务需求,采用不同的可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存储的多样性定制化、网络的复杂多样性定制化、以及虚拟化层面不同类型的相互分离等等。”这种提供定制化内部私有云以及与公有云构建混合云的机制,既可以满足内部云化的诉求,又可以解决混合云对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不同管理的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九州云则提供完整的基于通用业务的一套统一的私有云架构,采用统一的分布式存储、KVM虚拟化,OVS网络虚拟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快速部署云平台及投产使用。
此外,为了企业能够驾驭OpenStack,九州云还注重技术能力的输出,提供了丰富的OpenStack开发、使用和运维的培训。例如COA培训,通过培训解决企业在部署和使用OpenStack的时候具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源于OpenStack,高于OpenStack
九州云最初的定位是致力于OpenStack落地最后一公里,希望做OpenStack最佳实践的传播者。现在这个定位被扩大,致力于用开源技术帮助企业级用户解决向“互联网+”转型的最后一公里,开源的内核不变,但是带给用户更多更新的开源技术和解决方案。
九州云除了是OpenStack社区黄金会员,在OpenStack社区贡献排在TOP5,同时,九州云也是Linux基金会、CNCF基金会及ONF基金会会员,在ODL,ONAP,Kubernetes和OPENCORD等项目上也投入了力量进行研发和实践。
尤其在网络方面,王忠伟介绍:“九州云在网络方面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九州云的首席架构师龚永生是中国区第一位OpenStack Core Developer,OpenStack网络专家,曾经是OpenStack网络项目Neutron的核心开发者,目前是OpenStack Tacker项目PTL,由他带领的技术团队,精通SDN技术与OpenStack的集成,为SDN在中国的落地保驾护航。今年5月和11月,九州云相继发布了基于Ocata和Pike版本的OpenStack云平台系统,其中开发出了Telcom OpenNFV电信行业扩展包。此外,九州云积极开拓NFV市场,赢得了中国移动NFV的联合开发项目。与中国联通在CORD项目方面的研究也帮助九州云能够深入运营商行业,通过软件定义方案帮助运营商探索局端改造和优化的最佳实践”
日后,九州云会继续积极推动网络方面的相关工作,将客户实践推送和反馈给社区,与社区一起完善相关技术特性,让网络技术更加成熟。同时九州云将会把SDN、OpenStack、容器等开源项目进行很好的融合,真正做到“源于OpenStack,高于OpenStack”,帮助企业解决向“互联网+”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容器会取代OpenStack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OpenStack也不例外,他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其他技术的挑战。目前讨论最热的话题便是容器取代OpenStack.提到容器,人们就会想起Docker公司的Docker产品。据了解,Docker项目始于2013年,因为其简单易用,性能无损耗以及沙箱机制很快便流行起来。正因如此,容器取代虚拟机的声音开始流传。王忠伟表示:“面对Docker带来的巨大压力,OpenStack基金会后来将项目管理变成了‘Big Tent’模式,这种转变使得OpenStack的子项目数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促进了大量OpenStack子项目的诞生。”
根据目前现状来看,虚拟机和容器技术各有自己的使用场景,两者不是互相替代,而是互相弥补的关系。近几年,OpenStack社区涌现了大量与容器相关的项目,例如:nova-docker,Magnum,Kolla, Zun,Kuryr.其中,Kolla项目是最活跃且使用最多的容器化解决方案,并且已经有了生产环境的案例。OpenStack一方面通过Kolla项目实现自身容器化来解决以往安装部署复杂、版本碎片化过多和操作复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积极投入研发,比如最近刚刚发布的Kata Containers项目,希望在虚拟机和容器之间寻找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九州云也将参与到这一项目中。
据王忠伟介绍,九州云已有多个容器化OpenStack的生产环境,其中最早的一个是某台湾客户于2016年6月份搭建完成并投入生产的,这也是全球第一个Kolla案例,共有53个物理节点,采用计算和存储融合的方式,到现在一直运行良好。
王忠伟坦言:“容器化OpenStack极大地简化了整个部署流程,真正实现了一键部署。这种安装的简化,将有助于OpenStack的推广也能让客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近年来,OpenStack社区一直坚持四个Open:开源Open Source、开放设计Open Design、开放开发Open Development、开放社区Open Community.它非常善于不断调整和兼收并蓄,通过对自身的简单化、容器化、跨社区合作、多种开源技术整合不断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OpenStack会随着云计算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取得更多的行业客户认可。
关联阅读:
【IDCC2017】专访蛮蛮云高军良:蛮蛮云争做世界一流的网络内容综合运营服务商
【IDCC2017】指掌易许铭:提供移动安全“私人定制”,助推企业数字移动化转型
【IDCC2017】泛融科技田江波:区块链并非“包治百病” 取其所长才是正解
【中国IDC圈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