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迅雷发布了 2017Q3 财报,根据财报显示迅雷第三季度总营收为 4730 万美元,同比增长 15.6%,环比增长 14%。

这是自迅雷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单季度环比涨幅的最高纪录,也是迅雷新任 CEO 履职之后的第一份财报。

财报显示,营收的快速增长源自于云计算业务的高速增长,包括云计算在内的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到 2080 万美元,环比增长32.4%。单独看云计算收入,涨幅达104%。

实际上,这也是迅雷自 2015 年开始试水云计算业务以来,这项连续第 9 个季度大幅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季度中,迅雷的传统会员业务收入也是 2080 万美元,与「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打成了 5:5。

在悄无声息中,这个中国最老牌、最大众的下载工具品牌,已经做好了完全转型的准备,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爆发。

一场近似长征的转型计划

迅雷诞生于 2002 年,迅雷公司成立于 2003 年,如果以产品时间计算,迅雷与淘宝网、百度贴吧同龄。但更多与迅雷同龄的早年网红,已经逐渐尘封在历史中。

2008 年 iPhone 发布,移动互联网悄然来临,措手不及的除了诺基亚之外,还有一众互联网企业。

当时的互联网企业只当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不过是多做一个 App,多出一个手机版的事情。而结果众所周知,许多互联网时代的明星企业最终都倒在了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路上。

在那个移动端流量带宽稀缺的时代,迅雷作为下载工具有着比其他互联网公司更高的转型门槛。而另一方面 PC 端不断的提速降费也让迅雷作为一个下载工具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局面,无论迅雷在 C 端做出什么改变,都无法阻挡历史的必然趋势。于是,迅雷策划了一场近似长征的转型计划,让迅雷彻底升级了自己原有的产品和原有的模式。

迅雷的转型计划可能要追溯到 2014 年——2014年 11月,陈磊加入迅雷,开始组建网心科技。

迅雷

陈磊

与在这之前迅雷曾经高调的进入视频领域发布迅雷看看和高调进入搜索领域发布狗狗搜索不同,网心的成立是静悄悄地。在成立的第一年里,除了招聘信息几乎找不到与它相关的信息。

而从2014 年底开始,迅雷开始对外界发布「水晶计划」的细节,为后来迅雷向分布式 CDN 和共享计算转型做了铺垫。

在过去,「偷偷在后台上传」是迅雷软件被人诟病的一点,而从「水晶计划」开始迅雷第一次把「上传」本身做成了产品。

水晶计划的核心逻辑是,用户的带宽在提速,下载时间在变短这也意味着用户将有大量的闲置带宽。将这些带宽利用起来作为加速节点,打包成服务出售给企业客户,收到了钱再与用户分成。

网心科技团队成立以后,水晶计划这四个字,开始出现在迅雷的各种报道里,包括迅雷的财报,只是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这项全新业务对迅雷的意义。

2015年4月,网心科技推出了专为水晶计划服务的硬件产品迅雷赚钱宝,这款产品不是路由器,不能进行迅雷下载,用户唯一的使用方法就是把它挂在路由器下获得分享带宽而来的收入。

迅雷2

一代赚钱宝发布时,没人想到这就是迅雷的未来

2 个月后,网心科技发布了星域CDN,一个利用水晶计划组建而成的无限节点CDN。它不像过去的 CDN 那样,需要大力的投入机房建设,节省了固定投入让迅雷能够打出比当时 CDN 厂商相比更具诱惑力的低价。

2015 年 11 月,网心科技推出了迅雷赚钱宝 Pro,随着硬件的稳定量产,水晶计划开始进入了常态化的增长。

2016 年一整年,C 端产品没有大更新,但却是星域CDN不断在 B 端刷存在感的一年。

4 月,趁着直播热潮,星域CDN推出直播极速版和直播旗舰版两个新产品。

5 月,为了应对视频创业的热潮,星域CDN价格下调至0.1元/GB(流量计价)和9999元/G/月(带宽计价)的行业新低。

8 月,网心科技宣布赚钱宝预约用户突破400万。

11 月,星域CDN获得亚太CDN产品创新奖。

12 月,网心科技 CEO、迅雷联席 CEO 陈磊获“2016年度互联网风云人物”。

2017年,网心科技在原本的赚钱宝基础上,将共享计算的能力从B端释放到C端,打造了全新的个人云硬件——玩客云,同时将原有的「分享带宽」升级为「玩客奖励计划」,将 P2P 技术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相结合完成了水晶计划的又一次升级。从此时开始,迅雷的水晶计划,正式升级为目标更远大的“共享计算”。

如果说水晶计划的推出是对传统 CDN 技术上的改造,那共享计算就是对云计算在商业模式上的改造。

云计算时代购买的不再是一台台服务器,而是算力、存储空间与带宽。这三者并不像服务器那样不可分割,反而如区块链一般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引入数字资产和区块链,迅雷实际上是将共享计算生态中「收集到」的带宽与存储空间资源与需求达成了更高效的匹配机制,解决了云计算市场的波动定价问题。

2017年7月,迅雷换了 CEO,陈磊正式成为迅雷的掌舵人。

外界这才反应过来,迅雷的拐点可能要来了,但其实迅雷的拐点已经过了。

迅雷的新爆发

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产品端,迅雷都已经走过了拐点迎来了新的爆发。

迅雷3

在资本层面上,迅雷在前几日的股价已达到 13.09,对于迅雷这家「从上市就在跌」的美股上市公司来说,这已经接近了迅雷上市当天的价格。

从曲线来看,迅雷这一轮的上涨起始于今年8月,在那之前今年迅雷的股价最低跌到过3.27美元,而自那时起到现在,迅雷每股上涨了近10美元。

而这一次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受迅雷更换CEO的影响——7月6日,创始人邹胜龙卸任CEO一职,留任董事长;2014年加入迅雷的联席CEO、子公司网心科技CEO陈磊接任迅雷CEO。

子公司CEO接任母公司CEO标志着迅雷主营业务方向已经从 2014 年 IPO 招股书里写的「会员、游戏、在线广告」转型到了网心科技的「共享计算」。

虽然名字还是迅雷,但已经是一家全新的公司,迅雷的换身式转型用不到4年,这样的转型幅度和速度即便是在成功转型的商业案例中也是少见。

有人质疑,CDN本身就是一个成熟行业,为何会成为迅雷的下一个增长点?

在星域CDN发布之初,其实有许多业内人士质疑星域CDN在商业和技术上并没有达到迅雷的预期。然而实际情况,在2015年5月发布的迅雷2015Q1财报里就透露,因为水晶计划的推广,迅雷自身的带宽费用比2014年同期下降了15.7%。

对于迅雷这样一个平均每季度带宽支出超过 5000 万人民币的流量巨头来说,这种成本上的下降已经证明了星域 CDN 在技术和商业上的可行性。根据迅雷官方公开的资料显示,当时的星域节点只有 10 万。

笼统的说,无限节点 CDN 在小节点数越高的情况下成本就会降得越低,这也是星域 CDN 在 2016 年屡次降价的原因。

这让迅雷在 CDN 一项业务上与同行相比巨大的优势。而解决了带宽、算力与存储的瞬时供需匹配,迅雷在整个云计算业务上也会有所突破。

而迅雷在区块链 C 端应用上的布局,也并非外界所猜测的「玩概念」。

毕竟,对于花 4 年时间完成一次生死转型的迅雷来说,以年为单位、在新技术领域预测下一个应用场景已经成为了常态。

2017 年 10 月 31 日,迅雷在战略发布会上宣布了与 4K 花园的合作,后者是由优酷土豆携手华为在 2016 年推出的 4K 视频制作和分发品牌,每月新增 4K 视频节目 100 小时。迅雷将通过玩客云为其提供快速、安全、带有版权加密功能的分发渠道。

迅雷4

陈磊解释,以目前和目前可以看到的带宽发展速度来看,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4K 视频的主要获取方式依然是下载。而根据影视制作行业的发展速度,在更短的时间内迎来 8K 视频和显示设备也并非不可能。

而进军云计算领域的迅雷将不再是被通信技术更新所缓慢扼杀的对象,反而成为了通信技术增速的一部分。

其实,两年前还不是迅雷 CEO 的陈磊就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但当时并没有人觉得这是什么靠谱的预测,因为当时大家甚至不觉得 4K 视频是一个风口。

然后,风就这么如期而至了。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 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19-07-31 12:13:13
云资讯 京东云发布《私有云&混合云白皮书》 构建客户想要的云平台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5G时代的来临,企业IT系统的云化成为大势所趋。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应用需求对云厂商提出更多要求。 <详情>
2019-07-31 10:31:00
边缘计算 企业必须进入云端吗?可以进入边缘计算
如今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需要具有企业的视角。这意味着垂直行业应用程序、开发生态系统、产品设计、硬件、部署等。 <详情>
2019-07-31 10:19:00
云资讯 谷歌牵手VMware将虚拟化工作负载引入谷歌云
彭博社报道称,谷歌与VMware正在展开合作,帮助企业更轻松地在Google Cloud Platform上运行VMware vSphere虚拟化软件和网络工具。 <详情>
2019-07-31 09:52:00
云资讯 谷歌与戴尔旗下云计算公司VMware建立新合作 试图追赶竞争对手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一,谷歌宣布与戴尔旗下的云计算公司VMware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更多企业迁移到云端,从而试图追赶其竞争对手。 <详情>
2019-07-31 09:10:00
云技术 云计算时代,硬件为什么仍然非常重要?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采用了“云优先”的战略,他们淘汰了三台大型机、将尽可能多的计算工作负载转移到云端、尽可能放弃内部部署软件,转而使用软件即服务。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