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的商业模式,我们选择的是靠技术变现,这是和互联网公司的大区别。华为只提供技术和服务,帮助用户做数据变现,负责运营的伙伴决定运营模式。”9月5日,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在2017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Connect2017)对外界再一次阐述华为在云市场的“边界”。郭平表示,华为不是通过数据来变现的公司,这也是很多运营公司进入中国愿意与华为合作的原因。
而在前不久,华为云BU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一层组织,这被外界视为华为正在对互联网厂商引领的云计算市场实行赶超战略。
在随后的记者会上,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则对包括第一财经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不碰数据有几层意思,并不是说华为不处理数据,而是不用技术的手段非法获取数据,不利用数据做商业变现,从根本上是要利用华为的云计算优势和积累发挥数据的价值。
而华为云内部的相关研发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与腾讯在数据上的争论也是反映了华为对于数据的态度。“数据到底是谁的?用户使用华为手机上的腾讯应用产生的数据是谁的?华为的答案是用户,华为的底线是不会调取这些数据去变现。”该人士说。
华为云靠技术和服务“变现”
“经过一年发展,华为的云战略更加清晰,鸡蛋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从外面打破是煎蛋。”郭平表示,华为会主动把握机会,时不我待。
事实上,从今年三月份华为正式宣布成立CloudBU到目前成为华为集团的一层组织,华为在云战略上的投入越来越快。郑叶来透露华为云取得的最新进展,包括德国大众、奔驰在内12家车企、飞利浦、工商银行以及一些政务服务平台等选择了华为云或者合作伙伴的云服务。
在过去一年,华为把云客户的目标更多地放在了大企业和政府身上。
“华为可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地面服务。一是华为本身即是大企业,理解全球化大企业的挑战。二是华为有强大的地面团队可提供更优的地面服务。如果没有一个贴身的服务,政府和企业没办法实现平滑的业务上线。”郭平说,华为本身就是大公司,所以比较了解大公司的需求。
而华为的优势则是在技术和制度上更为安全。郭平对记者表示,目前华为研发费用的5%是专用于“安全”上的。
而在采访中,郑叶来回应了外界对华为云的“争议”,在“赶超阿里”的计划中,他表示从来不会去看竞争者,而是将自身业务做到极致。同时他认为华为在云上跟互联网公司有着本质的不一样。“互联网公司数据变现是商业模式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我们从来都不是,我们所有的商业逻辑是技术变现,为用户带来价值。”郑叶来对记者说。
“互联网公司和华为的DNA不同,互联网具有技术优势以及在自身领域的经验积累;华为具有电信运营商的丰富经验以及从芯片到应用、从硬件到软件的综合实力,在自身的领域也有业务经验的积累。”第三方咨询机构Forrester首席分析师戴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客户时代,在云端可以成规模提供最佳客户体验和最卓越运营能力的企业才可以得到客户青睐。
争做全球“五朵云”之一
华为此前曾透露,公司云计算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华为IT产业(云计算)将为华为贡献超过100亿美元。
目前来看,华为在公有云市场进步的“空间”依然很大。
从市场份额来看,华为依然处于“其他”阵营。国际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有云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市场总容量为100亿元,份额排名前四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营收40亿元,占比40.67%)、中国电信(营收8.5亿元,占比8.51%)、腾讯云(营收7.3亿元,占比7.34%)、金山云(营收6亿元,占比6.02%)。
但郭平认为,云成为智能社会的重要基石,由于投资的规模效应和新技术发展的马太效应,云必然会走向集中化,但目前市场机会仍然很大。他希望华为可以参与构建一个类似航空公司一样的“云联盟”组织,像今天全球三大航空联盟Skyteam,StarAlliance和OneWorld一样,接入到华为云即可通达全球。
“云承载是数据,数据的物流,由于规模效应,未来这个世界不可能有非常多承载公共服务的公司,但各个国家有数据保护的法律,全球也不可能变成一两个公司控制世界的数据物流,估计未来若干家各国跨国联盟的全球云服务。”郭平对记者表示,比如你在德国使用的是德国电信的云服务,你来中国开展业务你用华为的云服务就是好的,因为德国电信的云服务和华为云服务接口是一样的,不需要做大的改变。
对于华为的“云联盟”模式,戴鲲对记者表示,目前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开发者是不同的群体,对于服务的丰富性、稳定性、可靠性、异构管理能力与集成能力、生态完整性的要求都不同,需要分别制定市场策略。
此外,华为还在大会上发布了企业智能(EI)服务,这是一项面向企业客户的人工智能云服务,包括了基础平台服务、通用AI服务、场景解决方案,应用了包括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在内的AI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