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跟各位就关于政务云建设谈我们的理解、实践。前面各位嘉宾已经做了关于政务云很多方面的解读,这里我做一些分析。

这些年政务云发展非常迅速,全国范围内省级单位目前有30个省份完成政务云建设,其中全国300多个地市级单位有一半。根据即时咨询的数据,2016年份额达到了1.5亿的发展规模。公有云市场,中国2016年达到170亿,政务云市场规模已经非常接近这样的数据,而且根据IDC预测,未来三到五年时间里,会把政务云建设予以完成。并且中国政务云市场未来会按照年负荷率20%左右的速度高度增长。在这么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今年从腾讯1分钱事件起,到7月份全国市场有7个0元或者接近0元的项目目标,即使市场很好很大但也激烈。在这样的市场里我们思考怎么去做?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做了一个通知《关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里面提到十点要求,比如说省厅结合,系统做结合、做整合,有兴趣的朋友会后自己可以上网查一下,上面写得很详细,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政务系统的方向标准是什么状态,究竟怎么走怎么建。通过这个通知,我们做了一个预判或者关注点。第一个关注的是信息系统整合。过去七八年电子政务发展期间,更多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现象——招的标,更多以基层架构和设施为采购的标的物。你的平台建设好了,系统上去以后,以前是分散式的,今天还是分散式的。所以在今天来说,系统整合,把分散式系统整合为相对集中式的系统,是未来我们做的工作重点。

第二个是数据共享交换。政府内网要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府外网要完善这个平台。传递了未来数据要打通融合的信息。

第三个是公共数据开发。国家这边希望今天能把其中的一部分政务数据拿出来,不太敏感的数据,编制一定的服务目录开放给社会,促进数据创新。政府这边掌握的数据量非常大,所以这些数据如果能放出来,那么对数据创新的帮助非常大。

此外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这块有明确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试点。这块从2016年开始,有些地方已经还是走这条路,比如浙江、贵州、北京、广东和江苏一些地方在尝试做这方面的探索。

综合过去这些年来的发展,包括目前政策的推进,可以把电子政务系统整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整合阶段。整合阶段可以理解为“平台”,把基层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约化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能进行效率提升。在《通知》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光是希望平台整合,也希望信息整合,底层信息整合以实现效率的提升。可以说云计算会发挥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电子政务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谈的只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这些年逐渐提升为要建一个政务云的高度上。等到整合阶段完成以后,下一个阶段就会向“协同”这一块演化,这里面隐含的含义是如何通过数据的精细化使用包括数据融合实现我们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化目的。从这里面大家可以未来大数据在这块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沉淀在各级部门的数据量,包括不同维度的数据非常多,所以这里各种各样的大数据技术包括大数据增值的东西,可能对我们会非常有帮助。第三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创新”,“通知”里已经有这样的意思出来了,包括前些天国务院刚刚发布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里面提到的智能政务概念。在“智能政务”之前,大家应该听到过不陌生的名词“智慧城市”,也提到“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等,相信在一块,未来以IT技术进一步进行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帮助我们在智慧政务或者智能政务这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理解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将来CBA、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演化的中心,往前演化。

从UCloud本身而言,大家知道UCloud起家是一个云计算公司,五年前开创时就把云计算大量是用在自身的运行上。在数据中心里,基本按照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在运行,云计算无处不在。跟应用开发商合作,以应用的SaaS化为用户提供服务。我们在云计算,就是“C”里的技术沉淀。对于大数据这块,可以说除了云平台自身提供各种各样的大数据SaaS外,进行行业拓展时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知道,互联网行业一些商家在若干年积累后,会发现已经大量使用大数据技术,因为这么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沉淀。此外通过一些爬虫或者一些数据交换获得不同维度的数据。所以这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在做大数据时很容易实现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的效果。但传统行业,虽然大家震天响的喊也要做大数据,但真正落地时,哪怕是银行这种积累了几十年的数据,今天在大数据的数量级上以及数据多维度上远远不如互联网行业的,这就导致做大数据时取得的效果非常少。全国都在讲大数据交易平台或者交换平,这是数据交换市场的出现。可数据交换过程中存在很多定价包括数据安全等之类的问题,那如何形成数据的安全、可靠的交互?制约大数据交换市场的坏思路是往前推进的陷阱。这里我们发布了针对大数据增值的几个方案,比如安全屋,帮助用户解决数据安全交换的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也有自身的规划。当然我们觉得人工智能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什么合适场景下落地的场景,要走的路还有一段时间。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云安全这块已经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上很容易实现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诸如此类。这个都是我们未来在CBA战略里通过不断充实自身落地的场景帮助到我们的用户。

今年3月份举办了用户信息大会,发布了“云汉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我们称之为专有云平台(白驹),这是我们过去五年多时间里积累的云计算知识体系包括实践。这里面我们把这个平台商业化,以技术输出的方式,向市场上进行技术推广。专有云平台即通过提供安全可信的技术保障,打造的一套服务于政务系统的高度集约化的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已经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软件服务,包括弹性计算、存储服务、网络服务以及大数据等,基于云计算及AI技术为政务云平台提供技术保证。

大数据数据交换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在今年7月初发布了“安全屋”的解决方案。“安全屋”是以计算沙箱为核心,其实不光是沙箱技术,还涉及到区块链技术、算法包括密钥、堡垒机等一系列技术组成,通过这些可以达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数据交换方可以安全可靠的进行数据交换。这是7月份发布的平台。

关于AI,我们配合政务平台实际场景,进行各种场景的落地。我相信会有相关探讨。

政务创新平台,用户是信息中心,正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面临数据如何创新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政府部门跟其他政府部门打交道时,发现政务数据共享面临三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不愿意共享,为什么不愿共享?很多时候跟政府部门自身部门利益有一定关系,这时候做数据共享时不那么积极主动。第二个是不敢共享的问题,这跟咱们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有关,但哪怕有一定政策法规保证的情况下,做到具体的政务数据共享时,相关政务部门无法做界定:哪些数据是敏感的,哪些数据不是敏感的可以共享出来的,所以犹犹豫豫,这是政务数据共享的问题。还有公安、财务、海关,之前都是按照自身标准做的建设,标准不统一,事实上形成的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的情况。这也导致,他虽然有数据共享的动力但也很难共享。这是信息中心面临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做数据创新就是空话、假话,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通过我们充分沟通的情况下,结合自身云平台的特点以及“安全屋”自身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使用模式,发现在我们这样的平台上可以很容易获得封闭式的安全交易数据交换场所。具体操作时,数据提供方上传原数据,使用数据方上传的算法,这时候一切的算法与数据匹配是在云平台上进行的,所有操作都是通过类似区块链技术做很精密的、很精准的跟踪。过程中,作为平台使用方,我们无法干预和操作的。如此,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帮助那家信息中心构建了可以安全使用的政务数据创新平台。

“安全屋”产品不光是在政务系统,在这之前,我们跟跨行业比如雅诗兰黛,帮助不同行业公司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完成数据的交换或者使用的目的。此外,最近上海联通搞了数据创新竞赛,他们也想做联通自身数据的创新业务。运营商数据也不会直接拿出来给参赛队伍使用。我们跟他们深度合作,帮他们打造和可以安全使用内部数据数据交换的平台,有五六十家参赛队伍在这个平台上对数据进行安全使用。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 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19-07-31 13:34:00
大数据资讯 贵州省人大审议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草案)
7月29日,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贵州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并分组审议了《 <详情>
2019-07-31 13:28:21
大数据资讯 贵州:大数据服务队为传统企业“会诊”
日前,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和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行在贵阳举行启动会。贵州以大数据为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把脉问诊” <详情>
2019-07-31 13:23:06
大数据技术 贵州大数据让脱贫攻坚“大”有可为
前几年,大数据这个词在不少人眼里恐怕还是“高大上”的代名词。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全球数据爆发增长、海量集聚,大数据应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 <详情>
2019-07-31 12:13:13
云资讯 京东云发布《私有云&混合云白皮书》 构建客户想要的云平台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5G时代的来临,企业IT系统的云化成为大势所趋。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应用需求对云厂商提出更多要求。 <详情>
2019-07-31 10:31:00
边缘计算 企业必须进入云端吗?可以进入边缘计算
如今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需要具有企业的视角。这意味着垂直行业应用程序、开发生态系统、产品设计、硬件、部署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