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计算系列问题的的暴露,作为其延伸的雾计算逐渐崛起。未来雾计算将与云计算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为万物互联时代的信息处理提供更完美的软硬件支撑平台。
近几年云计算可谓大行其道,它提供了新的计算模型,方便了服务的部署,因而备受瞩目。尤其在最近一段时间,因数字化丝绸之路建设,云计算热度再升温。
简单来说,“云计算”就是把终端数据放到“云”里去计算或存储。由于我们的终端设备存储能力不够,或者计算能力不够,我们只能把计算和存储的工作交给计算能力更强的设备进行计算和决策,终端设备发送信息给服务设备,完成运算后将结果发回给终端,并将必要数据在云端存储。这就是云计算的本质。
但是,随着智能设备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的一些不足也逐渐开始凸显,其中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联网设备的飞速增长。据Gare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将达260亿,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应用成为人们在网络上处理事务的主要方式,数据量和数据节点数不断增加,不仅会占用大量网络带宽,而且会加重数据中心的负担,数据传输和信息获取的情况将越来越糟。此外,云端的集中管控安全性问题也将云计算的应用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雾计算”概念应运而生。雾计算并非由性能强大的服务器组成,而是由性能较弱、更为分散的各类功能计算机组成,物联网与各种设备相连,包括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甚至智慧城市。
与云计算不同,雾(边缘)计算模型将原有的云计算中心的部分或全部计算任务迁移到数据源的附近执行,根据大数据的3V特点,即数据量(Volume)、时效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通过对比云计算模型为代表的集中式大数据处理和雾(边缘)计算为代表的边缘式大数据处理,可以看出雾计算的优势。
不仅如此,对于资源消耗的降低也是雾计算的一大优势。云计算的耗电问题已经被提及了无数次,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已经成为重要成本,其中冷却系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雾计算节点因为地理位置分散,不会集中产生大量热量,并不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从而减少耗电。
此外,安全是企业寻求雾计算的另一重大原因。开放雾联盟表示,雾系统负责保护物联网设备与云端之间的信息交互安全,提供适合实时应用程序的安全。雾系统还可以用来将设备安全存放在内部,远离易受攻击的公共网络。
可以说,雾计算是对云计算的延伸,以适应新兴的物联网。为了提高效率,加快决策过程并降低运营成本,受这些趋势影响的企业正将目标转向雾计算。
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2017年,雾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230万美元,未来将呈爆炸式增长,预计未来五年该市场的规模将高达2.035亿美元。物联网互连、机器与机器的通信、实时计算需求和联网设备需求正驱动雾计算市场不断发展。未来雾计算将与云计算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为万物互联时代的信息处理提供更完美的软硬件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