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晖:尊敬的李局,柴院士,各位来宾,上午好!
很荣幸在这有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信通院和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关于云计算开源报告的一些调查情况。
刚才李局对整个国家云计算开源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很系统的分析,柴院士对金融行业有一个非常深入的调查分析和很多思考。我这里要发布的调查报告正好是给大家一个注脚,有一些情况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为了调研这样一个情况,相关的行业大概有2000多个样本,包括互联网还有软件信息服务等等,做了很多调查,还特别把金融的调查专门拿出来,很有意思,可以看出金融行业对云计算的分析和其他行业的对比。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私有云市场的情况,我们国家的私有云市场稳步发展。去年市场规模接近345亿,增速25.1%。我们也看到未来几年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大概会到762亿的规模。
细分市场里,相比去年没有很大变化,仍然是硬件占主导地位,但是也可以看到整个硬件有下降的趋势,软件和服务业占比有所提升。右边这个图可以看到,单独采购软件和服务方式,来部署私有云的比例,比2015年有大幅度增加。在私有云市场,软件和服务的市场会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私有云接受程度,相比前一年,整个2016年私有云接受程度是有提高的,采用私有云服务的企业,包括采用私有云或者私有云和公有云都采用的企业,大概占17.8%,相比201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
可以看看私有云的使用保有时间。私有云目前已经有一批比较稳定的用户,使用在一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为58.1%,相比2015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可以预计,随着企业进一步的认可,持续使用私有云的企业会越来越多。私有云对企业来说能带来哪些价值,如何去看待。我们可以看大部分的企业认为,比如首先是IT运营效率提升,第二是成本,第三是运维工作量,后面还包括安全性和可用性提高。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还是从带来的效率和成本的优势作为我们企业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
看看透过使用私有云的变化,在2015年可控制性是最主要的因素,2016年安全性替代了可控性,成为客户企业使用私有云最主要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仍然是主导因素。
数据迁移里面的比例还不是很高,接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数据迁移到云的比例还不到30%,把数据应用和业务流程迁移到云上仍然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关于运维,这里面比较普遍的选择,大部分的企业会把运维服务委托给私有云服务商或第三方服务商,超过板数企业选择私有云提供商和第三方运维,只有20%的企业自主运维,这是比较清楚的价值取向。
私有云主要承载的业务和应用,主要承载的是企业内部IT系统管理,相比2015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私有云用于应用开发和测试,这已经是接近31%了,超过50%的是企业管理系统,接近50%的是办公系统。
私有云的满意度有大幅提升,到2016年75.9%的企业对私有云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比2015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从挑战角度来说,多数用户认为私有云的基础功能、资源调配能力和效率、互操作性方面还需要加强。排在第一的是运维系统功能不完备,35%,基础功能不完备接近30%,还有丝绢调配能力及效率、互操作性、异构虚拟化和安全性、可用性。
从发展前景来说,应该说大家比较看好的,58.3%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加大私有云的投入,其中有20%的企业预计投入增长会在50%以上,这应该说给产业界一个很好的信息,在这个领域里仍然有很强的需求的驱动。
关于资质方面,做私有云究竟什么东西是企业最关注的资质,互联网的安全等级保护和可信云的评估是目前企业最看重的资质。而且近九成的企业里认为私有云厂商需要具有认证资质。有74%的企业认为互联网安全等级保护是需要的,另外58.3%认为需要可信云认证,还有40%需要ISO认证,8%不考虑资质。
关于私有云的市场治理,近九成企业认为开展第三方安全和服务质量认证有助于推动私有云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于下面的建议里面,第三方安全和服务质量认证大概接近59%,制定规范云服务行业技术标准接近51%,还有行业监管40%,另外对于技术人员技能认证大概有36%。
以上是私有云市场的部分给各位做了一个汇报。
下面是关于云计算开源报告,这里面我们特别把一个总体的报告和金融行业的报告做了一个对比分析,有些正好是作为柴院士报告的一个注解。这里面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不同行业的特点。
云计算开源在私有云建设中的应用比例,总体上来说修改超过八成的企业会选择开源软件部署私有云,在这里面会看到企业对云计算开源的认可程度大幅提高,2015年是73.5%,2016年是83.2%。但是我们可以看金融机构里面,已有半数的金融机构开始使用云计算开源技术,包括测试阶段,53%已经开始尝试,25%有计划使用,还有20%多是现在没有任何计划。
开源技术在私有云中部署规模,总体来说有超过1/3的企业部署物理服务器的数量是1000个以上,33.8%的是1000个,500个以上的是19.5%。反过来看金融行业,1000个以上的只有12%,最主要的还是在500个以内的是居多的,有50.7%。金融行业应该是非常审慎的,和总体的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技术实施方式,对于总体来说,大多数企业会选择联合服务提供商共同实施云计算开源技术,可以看到63.7%会联合服务商共同构建,19.7%是完全依靠企业内的科技力量自研。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完全依靠大概是4.1%,完全依靠服务商是9.6%,联合的是86.3%,可以看到金融行业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关于企业没有选择云计算开源的主要原因,安全性接近40%,认为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接近37%,认为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占36%,还有合规的要求占18%,我们看金融机构里对安全的考虑非常强,有72%,对技术的成熟度有50%,解决方案接近39%,合规性22%,可以看到右边的金融行业里所有的指标里,基本上比总体的都要高,作为金融行业里,它的安全性、技术成熟度以及解决方案包括合规性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
除了安全以外,还有哪些是决策选用云计算开源技术的考虑因素,对于总体来说,技术成熟度是首位的,占75%,技术可持续性接近60%,人才41%,还有功能35%。金融机构里可以看到技术成熟度90%,技术的可持续形成78%,功能46%,人才储备接近48%。仍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所有指标的要求都要比总体的行业里要高不少。刚才柴院士的报告里提了很多相关的信息。
关于技术挑战,原有应用迁移困难是企业最主要的挑战,这里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接近70%,还有异构资源池管理平难统一53%,安全监管40%,还有物理设备。再看金融机构里,平台的统一接近70%,历史遗留问题65%,这个好像还没有总体上的高,但安全监管合规性接近53%,物理设备也接近50%。
开源虚拟化技术选择,无论是行业总体还是金融机构,KVM虚拟机都是高的,双方有所不同,容器方面这个排序是差不多的。从技术的路线上来说,似乎金融机构和我们总体的是比较趋同的。
对OpenStack的接受程度,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接近七成的企业已经用OpenStack了,或者说正在测试。对金融行业要谨慎得多,过半数企业还在测试评估中。
从商业方式部署来说,总体上多数企业会选择商业版,43.3%的企业会选择商业版或定制版的OpenStack。自己开发的大概42%。金融机构里购买商业版的接近63%,自己开发的不是那么高。
版本选择,总体上大的是L版,金融机构是K版,差一个版本。L版是31.8%是最多的,K版最多的大概是27%,有明显滞后性。
从模块选择上,第一个还是一样的,关于计算的部分,Nova,可以看在通用企业里选择接近50%,在金融机构里是56.8%。第二项,在通用的是Keystone,在金融机构是NEUTRON,这里有很多的趋同,也有细微的差异,可以看出双方的关注点和实践的差异性。
对于改进方向,可以看哪些是最为迫切的,总体上企业对容量规划和优化、自动化网络配置改进的配置最为迫切,比如容量规划和优化工具接近50%,自动化网络配置44.8%,还有一键快速集成部署38.2%。金融机构,容量规划和优化工具63.8%,对Docker的集成支持50%,第三项是对Hadoop大数据功能的支持接近47%,在这里面只有30.5%,有明显差异性。
关于对容器技术的接受程度,近六成私有云企业已经应用容器技术或者正在做测试环境,已经投产的23.3%,正在测试的31.5%,正在评估的35%。我们再看金融机构里正在测试环境的是14.9%,投入生产的是19%,大部分还是在测试阶段。
选用云计算容器技术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认为容器技术可以快速实现部署、有利于实现废服务架构的实现和支持快速弹性扩容是主要的原因,快速部署里占66.8%,微服务架构占46%,快速弹性扩容45%。金融机构里,更加注重快速部署、弹性扩容和管理便利,快速部署里占75%,快速弹性扩容是71%,管理便利60%,微服务50%,前几个的指标要比通用的里面至少高十几个百分点。
主要的业务场景,总体上是弹性扩容、运维自动化,弹性扩容占56%,运维自动化占51%。对于金融机构里面,除了弹性扩容、运维自动化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开发测试快速交付,这个接近70%,这个在总体里只有36%,差了接近一倍的水平,可以看到需求的差异还是蛮大的。
容器技术的选择,这两个是一致的,都是Docker,通用的是65%,在金融机构里超过90%。
容器编排技术里,两个方向都是比较一致的,Mesos/DCOS和kubernetes,都是这样的选择,有一定差异性,但是不像前面的差异性那么大。
关于标准的需求里,大家还是有一个比较共同的认知,开源解决方案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有助于推动云计算开源技术发展。接近65%的企业会说开源解决方案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还有开源解决方案评估,如可信云,大概占60%,还有开源技术使用路线,大概占45%。
以上是我们和我们合作伙伴的共同推动下所做的调研报告,希望对我们的产业界有所启发和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