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谢谢何博士。刚才讲到了很多开源方面的进展,近五年,在云计算领域,开源技术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想象,在过去围绕着像OpenStack、KVM,这个是云计算领域刚才在私有云的报告里也可以看到,现在是非常主流的开源的应用。但是围绕它大量发展了比如像容器、分布式存储、Hadoop等等这样的,在过去五年其实这些技术在飞速发展,而且和云计算的技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
在云计算开源的下半场,可以看到云计算也迎来了非常大的挑战,首先是开源进入了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快速的开源领域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模块漏洞在进行飞速的进步。既然是爆发式的增长,它带来的问题就会在各个模块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才能交付到最后客户使用的环境,其实云计算最后要交付的是一个融合能力,是一个整体的产品化的能力,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困难和矛盾,这是开源碎片化带来的。
还有一个,当越来越多的企业级的客户使用到开源、使用到云计算技术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过去在使用云计算技术的很多小的公司,现在越来越多中型的大型的企业在使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上云或者原生在云上应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传统的IT和新的IT环境会同时存在,是一个过渡的环境,怎么样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也是在后开源时代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新华三开源的商用战略非常简单,首先我们的结论是不做开源的投机者。还是开源发展到今天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进入开源的门槛变低了,但是真正使用开源的技术门槛其实是变高了。从我们内心来讲,我们很反对,因为开源的社区东西非常多,包括封装一个封皮,尤其在中国的很多企业级用户喜欢大屏效果,做一个大屏就OK了,其实我们是很反对这种做法的。对技术的挑战事实上是提高了,我们作为一个长期耕耘在企业级的厂商来说,我们有责任提出来我们还是要注重技术本身的能力,真正把开源技术用到我们商用的技术里去。开源的商业化解决方案其实就是我们未来整个新华三在开源领域商用的战略,我们使用开源双平面的架构,我们会有统一的管控的平面,但是我们的业务的平面可以是开源的,也可以是商用的,是一个多模的环境。同时我们会把开源的方法论,同时对企业级的评估,我们会交给这些愿意上到开源的企业级客户里面当中去,我会给你来评估你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用开源,或者你是适合用开源的商用产品,还是完全用一个商用产品。能不能用好开源,这个能力的评估是很关键的。包括刚才柴院士讲到的银行业,其实银行业是非常典型的传统IT的客户,他们在上开源或上云计算的时候,他们要考虑的很核心的因素是他的人才。他自己具不具备这样的人才的储备和能力去拥抱开源,或者自身在开源上快速发展,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所以这个能力的评估其实非常关键,决定了他是不是真的适合完全自己去拥抱开源。
在云计算开源的领域,华三是很有意思的,我们是个很特别的玩家,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不是OpenStack基金会的成员。由于惠普的存在,我们在2016年以前是无法以H3C单独的品牌在OpenStack基金会存在的。今年我们第一次在波士顿参加OpenStack董事会的时候,我们拿出了我们在全球大概300多个基于OpenStack企业级的应用案例,其中包括了非常多的大型企业和大型客户的案例,OpenStack基金会很快就通过了我们金牌会员的认证,这是我们第一次去参会。其实我们在OpenStack领域或者云开源的领域,我们事实上是通过时间来找到答案的。在过去几年时间当中,我们在中国的政务云市场份额一直是持续领先的,我们在12个国家部委、18个省级政务云和200多个地级区市政务云都有大量的使用案例。另外在7大央企企业云、15个985/211高校云平台等等我们都有非常多的案例。同时基于KVM的虚拟化,我们CAS平台连续两年在国产虚拟化是第一的份额。在超融合架构里,我们也是连续两年在国内位居第一、全球位居第三的排名。
云计算进入到下半场有两个方面的趋势值得大家关注,第一个趋势是应用驱动。过去我们看到我们在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把传统的应用怎么样想办法迁到云上去,也就是大家讲的P2V或者B2V,我们怎么样让它上到云端去,我们就叫做云化的改造。但是在目前来看,云计算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云的原生的应用在产生了,也就是说它天然就是长在云上的,天然就使用了云的弹性,云的快速部署,交付的能力。这个是这个应用驱动非常明显的特征。这就要求这个云它是不是能够支撑这个原生应用的生长,有没有这个土壤,这个很关键。另外一个是技术驱动,从一开篇我就讲到了,云计算技术过去我们是关注云计算自己内部的技术,比如SDN、虚拟化、编排、ServerSAN技术,但是现在基于云,这几年发展出来的大量的新技术,比如物联网、容器、大数据、区块链包括AWS还提出来Serverless无服务的技术,我觉得这是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不管新技术怎么发展,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这些技术都是基于云的,或者后面至少有一朵云存在。我们认为云成为新技术的基础平台,同时我们倡导Cloud First建设的原则,我们要建设新技术,我们要搭一个新的平台,首先还是云有限的战略,只有有一朵弹性的云,有后面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保障,这个时候在很多新技术的发展才会给他带来快速的前进的动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新华三在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非常完整的部署,我们的超融合架构,传统的计算、存储、网络包括桌面虚拟化之外,我们的云操作系统上面又增加了云的运维中心,尤其是企业级的客户,刚才讲到金融的客户,其实他最关注的可能是运维,怎么样大规模的企业级的运维或者说双模的运维非常关键。还有云应用引擎和云容器引擎,这两个东西就是支撑云的原生应用的,PaaS和容器怎么样能够很方便的让大家应用能够自然生长出来。同时我们会有各行各业的场景化的交付,这个是我们基于对应用驱动和技术驱动的理解。
开源的商用我们推出了非常多的场景化的版本,场景化的开发与交付。这是非常特别的地方,所谓的场景化不是个性化,不是定制,它会把某一个行业里的80%以上的应用进行归纳,最后把它用一个商用的版本稳定的版本推出来,也就是说这个客户,比如我们在教育推出来一个教育版本,我们的版本还没推出的时候就已经有15个985/211高效预定了这个版本,因为他发现有90%的应用就是符合他的习惯的,校园内的公有云架构,使用非常简单,而且对于老师、学生是非常便捷的界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比如政务云关注的是云安全和云监管,电力云关注跨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和数据可靠性,卫生云关注多数据中心统一管理,企业云关注日常IT运维入口,教育云是校内运营公有云,还有金融云,关注的是超大规模管理和运维自动化。其实每一个行业,我们一直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云,每一个行业的需求对云的诉求,事实上差别是非常大的,我们交付出来的云的版本也是五花八门的,根本不像一个统一的一个厂家推出来的东西,但确实都是我们推出来的,但是它的界面、流程、关注的核心内容全都是不一样,这就是场景化交付的价值所在。
基于对场景化的理解,其实今年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场景就是城市云,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场景,我们觉得在中国特色的城市云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在过去我们关注是政务云,但是政务主导的这个城市的发展,由于数字化的存在,让这个城市落后了一维的空间,而且这个一维的空间不受土地、空间的限制,它可以发展的余地是非常大的。如何把线下物理的城市和线上数字城市能够映射起来,不仅仅是对政府,还对企业、公众提供云相关的服务,提供数字化的服务,这就是我们定义的新城市。城市云场景是我们认为在未来中国的市场里发展会非常快的领域或场景,以云计算来构建新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云计算就像这个城市里的道路、建筑、水和电一样重要。同时我们强调通过运营,持续迭代式的服务,数据的增值,实现城市升级和产业互联。
围绕对于新城市运营的理解,我们将原来我们在私有云、混合云的技术向行业云、产业云进行导入,将政务云的发展提升到城市云去发展。这个是很大的变化,本身把技术引领到某一个行业,根据这个行业特性形成行业云,把政务云往外扩展,扩展到企业对城市服务,对城市的百姓进行服务,所以我们提出了云筑百城计划,专门在上周发布了云筑百城计划和成立了新城市运营联盟,我们未来聚焦在100个城市里发展100个核心合作伙伴,赋能运营来带动差不多有3000亿的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打造新城市运营平台,怎么样把城市云当成基础架构来建设,首先建设的还是云。但是我们不希望上到云上的业务还是一个新的烟囱,大家觉得各个厅局委办的业务上到云上来好像就拥抱云了,我们会建设数据交换的平台,会建设统一的基础的数据库。通过一个统一的运营平台,来为各行各业进行服务,这是我们在城市运营平台上的计划。
同时针对行业云,我们和紫光集团的紫光云数一起来打造垂直行业运营的能力。同时逐步来形成行业云对产业的一些影响,这是这几年尤其是这一两年我们发现非常大的一个变化,各行各业都在拥抱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都希望通过云计算来帮助产业进行升级,比如工业、农业,当然这个本身也是国家的导向,应该说这样带来的机会和挑战都是非常大的,我们也希望聚焦在某些领域,帮助这个产业进行一些产业升级的解决方案的提供。
我们在整个未来的发展蓝图上也是非常清晰过去我们是以私有云为主的整体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交付,在未来几年我们会赋能运营在行业云和城市云,形成运营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够帮助这个产业进行产业升级、产业互联。
今天讲到开源,过去我们在整个的中国范围内,我们过去使用的开源已经非常多了,在过去五年。我们使用了开源以后就要想办法回馈开源,但是有很多国家的政府机关的领导,包括一些院士跟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就问我们一个问题,说咱们国家最缺的是什么,我就会跟他分享我的观点,咱们其实缺的是真正的硬件的底层技术和软件的底层技术,硬件底层技术不用讲了,以芯片为代表的相关的硬件的底层技术,其实是需要一个非常大的提升的。我们的控股公司紫光集团以非常大的情怀在做芯片这些事情,目前投的三个基地,每一个基地的投入都超过200亿美金。但是在软件领域我们是不是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在核心技术上积累出我们这样的能力。开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可能弯道超车,但是我们有没有一些社区,有没有一些能人,因为在座的各位我估计有很多都是开源领域的一些玩家、能人,能够去引领开源,我们从中国这样大的环境里能够有一些自身核心的社区或者核心的软件技术基础,我觉得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