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oogle Cloud Next 2019如期举行,这是谷歌云每年一届的重要会议,在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其影响力不亚于Google I/O。会议期间,焦虑的谷歌云选择用更开放的方案去连接客户、开源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
为了显示谷歌对云服务的重视程度,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先公布了谷歌两个新增云服务区域:韩国首尔与美国盐湖城地区;随后发布两款新产品:混合云平台Anthos与无服务器计算平台Cloud Run。
不过,与当下云服务的主要玩家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相比,谷歌云的份额还有着明显差距,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亚马逊云市场份额达到51.8%,微软Azure的份额为13.1%,而谷歌云的份额仅有3.3%。为了迅速弥补差距,Google的选择是,全面拥抱开源。
推出多云管理平台Anthos
从产品来看,Anthos基本上是一年前谷歌宣布的旧版应用程序开发和IT监控服务的品牌重塑。去年7月,Google就宣布Anthos云服务平台采用开放标准,使开发者可轻松地在现有硬件或公共云上创建、部署、运行和管理未经修改的应用程序。而今又重新推出这一产品,也表明了Google对于云计算机业务的重视以后对云计算机业务的认真态度。
简单来说,Anthos是一个架设在谷歌云之上的托管平台,它可以适配多种云环境,包括竞争对手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你可以将Anthos想象成一个收藏夹,不论用户是在本地服务器、谷歌云还是在AWS上,都可以通过Anthos进行跨平台的数据与应用管理,这就省去了轮番登录、数据迁移、重写API的麻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Anthos云服务平台兼容了AWS和Azure。IBM在2019年2月份发布其IBM WAT服务以及IBM的核心云服务上也是走了多云战略的路线。可见多云战略可能会成为行业内一种趋势。
谷歌表示,已与思科、戴尔、惠普、英特尔、联想和VMware等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提供联合解决方案。不过,Anthos暂不支持IBM、甲骨文或阿里巴巴的云计算服务,如果更多谷歌客户使用其他云服务,可能会增设这些兼容。
多云和混合云环境如今已是客户的刚性需求,但是大部分公有云厂商都没有推出能适配自家跟其他公有云的混合云管产品,Anthos 的诞生则满足了企业客户与开源伙伴对基于开放架构下运营产品的灵活度。
无服务器计算平台Cloud Run
Google Cloud还推出了Cloud Run,这是一款内置Kubernetes容器的无服务器计算平台,可在完全托管的无服务器环境中执行任务。
近年来,应用程序开发的两大趋势是无服务器和容器化的兴起,无服务器带来易用性和速度,容器带来灵活性和可移植性,而此次推出的Cloud Run旨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它负责包括配置、扩展和管理服务器的所有基础架构管理,完全无需服务器,可在几秒钟内自动扩展或缩小网站流量,甚至可以根据流量降至零,确保开发者只需为实际使用的资源付费。
与此同时,Google还宣布了针对GKE的Cloud Run,除了单独使用外,也可以用于在谷歌版本的Kubernetes上运行。
用“开放”讨好用户与开源伙伴
在亚马逊AWS与微软Azure的夹击下,加上IBM的奋起直追,谷歌云始终处于全球云市场第三、第四的尴尬境地。从Syne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2018年Q4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份额来看,亚马逊和微软分别占据34%和15%的市场,谷歌占7%。这是谷歌云安必须要打破的局面。
为此,谷歌云采取的策略是以开放心态与更多开源伙伴进行合作,此次谷歌云将与Redis Labs、Confluent、DataStax、MongoDB等7家主流开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此次“开放”颇有些对合作伙伴讨好的意味。在亚马逊与微软的强攻之下,谷歌云想用更开放的策略获得开源社区与集成商的支持,以丰富自身的云服务生态。
根据Search Data Management.com,企业用户开发的未来应用程序中有70%以上将运行在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因此,Google正在通过采取将第三方服务集成到Google云端控制台等措施来建立相对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有助于Google在与AWS,微软Azure竞争中取得在开源社区的优势。
开源社区与亚马逊AWS的矛盾让谷歌云看到了机会。在主张与开源社区的合作中,“明确边界”是谷歌云率先表达的态度。业界对于开源技术与云服务的交付方式存在不少争议,但谷歌在运营Kubernetes、TensorFlow等开源项目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需要与这些开源技术公司更为密切的合作。
谷歌云服务销售团队的规模大约只有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的1/10到1/15,但两年后,这个团队的规模将会达到竞争对手的50%左右。面对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两大强敌,Google还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去抢夺云计算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