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别于云计算,雾计算采取分散的架构、比较接近终端用户,可利用靠近服务需求的计算资源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改善由于庞大的数据量传送至云计算中心带来的带宽不足或时延过长的情况。”在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上海)国际物联网大会”上,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大中华区委员会主任、上海雾计算实验室主任杨旸教授说。
他同时强调,雾计算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我国的雾计算技术研究和产业布局必须与国际同行同步开展。”
人们对云计算已经不再陌生。但云计算一般都是远程访问云计算中心,和利用本地计算资源相比有较大的时间延迟。这对于需要实时计算和决策的业务来说,是一个主要的不足。
有了“雾”,“云”会弱化吗?或是把“云”“雾化”吗?专家认为,恰恰相反,雾计算帮助实现“云”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只会使得“云”更加强大。
在论坛现场,杨旸做了一个“雾计算”的演示。他拿出了一个黑色小盒子,这是英特尔公司出品的一个迷你个人电脑,相当于一个“雾”的硬件计算节点,用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实现了LTE接入网和核心网功能,可以直接与多部LTE终端进行互联互通。“许多数据处理功能和用户应用都可以在这个小盒子上实现,如果使用不同的软件就可以就近满足不同的用户雾计算需求。”杨旸说。
杨旸认为雾计算的创新在于计算资源的释放和共享。只要有人愿意共享,雾计算的节点就在我们身边,有些信息经过分布式雾计算之后就不需要传到云端,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发送到云的数据量,并且计算时延大大减少,可以更好地满足实时计算的需求。
雾计算的前景如何?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软件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5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750亿美元。而雾计算特有的灵活配置、低成本等优势将吸引更多中小企业。
正是基于对雾计算广阔前景的敏锐洞察,ARM、思科、戴尔、英特尔、微软和普林斯顿大学于2015年11月建立了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大陆地区第一个加入此联盟的单位。目前联盟大中华区已有10多家本地成员,包括上海科技大学和富士康等高校和企业。
据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科技大学日前联合成立了“上海雾计算实验室”,旨在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雾计算研究基地,服务于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